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第10/18页)
结果王弼丝毫不客气,只几句话,就把那个观点驳倒了,登时满座皆惊。
王弼还没完,他又自问自答,自破自立,自己又当正方又当反方,顺着刚才那个观点反复辩驳,后面所阐述的这些义理,是大家听都没听过的。
何晏大喜,称赞说:
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引注)
就是说王弼这样的人虽然年纪小,但是见识高超,实在可畏,可以和他讨论天人之际的大学问了!
何晏没有因为王弼的才华而嫉妒他,反而对他很尊敬。何晏写了一本《老子注》,就拿去给王弼看。当他发现王弼的《老子注》更加精彩、更加高明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文章毁了,改成了《道》《德》两篇论文,可惜这两篇文章没能流传下来。
何晏都是组织部部长了,面对十几岁的毛孩子,还能平等交流,也不打压学术后进,也不逼迫王弼给他代笔写论文,实在难能可贵!何晏虚怀若谷的学者风度,一直被后人推崇尊敬,也令无数文人自觉羞愧。
言——象——意
王弼的厉害,不是吹出来的,他的一些观点,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包括今天的我们。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哲学有三个基本概念,即“体”(本质)、“用”(本质的表现和功用),还有一个,就是王弼所发挥的“象”。
古人认为,天道难测,语言根本无法准确表达深邃的含义。比如,庄子就说“得鱼忘筌”,《周易·系辞》也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王弼呢,在庄子、《易经》的基础上,又天才般地发挥了另一个概念——象。
“象”的概念,出自《周易》的卦象,就是那些长长短短的横线符号(乾卦)(坤卦)等等。
象,本来是用以表达“隐藏的天意”的,可是汉代学者把这些符号又具体化,比如“乾”就只能用马来比喻,“坤”就只能用牛来对应。说到“乾卦”,就说马如何如何;说到“坤卦”,就说牛如何如何,结果,把象也解释得死板呆滞。
王弼反对这种死板的理解,他把“象”加以发挥,拓宽其范围——大约可以理解为形象的东西、比喻的东西,既能体现终极道理又不那么直接具体的东西。
他说,只要符合乾卦刚健特性的,何必一定要是马呢?龙啊、马啊都可以啊。只要符合坤卦柔顺特性的,何必一定是牛呢?母马啊、大象啊也都可以啊。
由此,王弼就把“象”变成了一个既具体又可以无限引申的中介概念,成为“言”(实体的)和“意”(虚无的)之间的桥梁。王弼说,“言”确实不能尽“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言”来理解“象”,通过“象”来理解“意”。
这样一来,“象”的含义增宽,《周易》的解释都焕然一新。
这儿有点绕,我们举个例子说。
比如,我们说梦可以反映人的潜意识。“人对梦的解释——梦境——潜意识”,就是“言——象——意”三个层次。
一般认为,梦中的蛇代表阳具,这个梦里的蛇,就是“象”。
如果按照汉代学者的思维来解释:你梦到了蛇,你潜意识就是在渴望男性的阳具。但是王弼的观点要开明得多,王弼认为,你不能把“梦里的蛇”变成一个固定解释,否则梦境不变得太过死板呆滞了吗?还反映什么潜意识啊?这种见蛇就说阳具的说法,太武断、太呆板,根本无法认识深层含义。
在王弼这里,梦中的蛇,可以代表阳具,可以代表恐惧,可以代表柔软,可以代表邪恶,甚至可以代表绳子,可以代表一切的一切,只要符合“蛇”的特征,就都可以。
这样一来,才有可能真正深入梦境,真正了解人的潜意识。
既然“象”的含义不确定,可以多样解释,那么王弼进一步认为,对经典的理解,就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要“忘象”才能“得意”。
举个例子,王弼以前的东汉学者,在解释儒家经典的时候,非常教条。假如要解释《论语》中“回也闻一以知十”这句话,就会在“一”和“十”这两个数字上下功夫:为啥是“一”和“十”呢?为啥不是“二”和“九”呢?圣人是不会胡说的,这数字也有莫大的秘意!于是开始牵强附会,解释得天花乱坠、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