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清宫外史下 第七一章(第10/16页)
“是啊!”玉铭很不安地,“倒是我太冒失了。”说着,便即变换脸色,陪个笑又说:“做哥哥的错了!老兄弟,你怎么想个法子挽回过来吧!”
恩丰紧皱眉头,思索了好半天,叹口气说:“谁叫咱们是磕过头,换过帖的?只好我老着脸去碰钉子了。”
“老兄弟,我知情,我知情。”玉铭连连拱手。
于是恩丰赶到万福居去访高峒元。他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激将法,相当毒辣,一方面警告高峒元,这行“生意”,有人来抢了,如果不是上紧巴结,逐渐会没有人上门请教,一方面又劝高峒元鼓动李莲英去对付王有,不论软哄硬压,反正唯一要坚持的宗旨,就是除却高、李这条路子以外,不准有任何人做这行“生意”。
“不用理他!他有他的能耐,我有我的神通,大家走着瞧就是。”
高峒元看来处之泰然,其实颇为担心。因为他在宫中的相知也很多,谈起来都说珍嫔相当得宠,大概等不到慈禧太后六十万寿,加恩宫眷,晋位晋封之时,就会封妃,此人果然如恩丰所说,有王有居中牵线策动,向皇帝求官要缺,可真是一个劲敌。
为此,特地派人通了个信给李莲英,鼓动慈禧太后传懿旨,将他召入宫中去讲解修炼的道法,找机会私下见了面,将珍嫔亦在替人打点谋干,以及全庚向玉铭去兜揽的经过,细细地告诉了李莲英。
“这可是想不到的事。景仁宫的那位主儿,年纪还轻得很,怕不敢这么做吧?”
“可是有王有在中间捣鬼,日久天长,难免动心。”高峒元说:“好兄弟,这个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尤其是玉铭这件事,我的面子可丢不起。”
“你别忙!我保他不能成功。”李莲英沉吟了好一会,微微笑了,笑得很诡秘,也很得意。
“怎么?你有什么绝招?”
“也不能说是绝招。景仁宫那位,如果是厉害的,就别开口,一开了口,她就输定了。”
“这话怎么说?”
“就要她开口,咱们省好多事。”李莲英附着他的耳朵,道明了其中的奥妙。
“真是妙!”高峒元抚掌大笑,“能把那王有、全庚什么的气死。”
※※※
从这天以后,李莲英便特别注意皇帝来请安的时候的行动,更注意由皇帝那里送来的“黄匣子”。慈禧太后虽已归政,但重要的章奏,皇帝依然派人装在黄匣子里,送给她过目。
凡有黄匣子,都由李莲英亲自照管,虽不敢先打开来看,但伺候慈禧太后看奏折时,只要稍微留点神,便能知道。他特别关心的是吏部的奏折,因为官员调补和处分都由吏部议奏。四川盐茶道的参案,自然亦由吏部处理,所议的处分是革职。
“这个缺可不得了。”慈禧太后自语着,“两年工夫,搂了三四十万,那里找这么好的缺去?”
这是在谈议革的那盐茶道被参的缘由,李莲英装作不解地问道:“老佛爷说的那个缺呀?”
“四川盐茶道。”
“原来就是这个缺!”
听他语声有异,慈禧太后便看着他问:“这个缺怎么样?”
“奴才也是听来的,不知道真不真。”李莲英放低了声音说。“听说有人在想这个缺,愿意出五万银子。这个人的名字,奴才不知道,只知道是个木厂掌柜。如果有这回事,老佛爷可得防着一点儿。”
“那么,”慈禧太后问道:”等拿了名单来,我该怎么说呢?”
“请老佛爷交代下去:先搁着,看一看再说。”
慈禧太后默喻于心,不再多说,将吏部的奏折交了回去。过了两三天,皇帝携着一张简派差缺的单子来请示,四川盐茶道下面注着两个字:玉铭。
慈禧太后毫不迟疑地指着这一行字说:“先搁着!四川盐茶道是个紧要缺分,看一看再说。”
“或者……,”皇帝试探着说,“先派这个人署理吧?”
“当然应该由川督就近派人署理。”
皇帝不敢违拗。内心觉得愧对珍嫔。玉铭之由珍嫔举荐,原是经过一番苦心设计的。珍嫔一再考虑,原已决定不揽这种是非,无奈王有软求硬逼,最后只要她跟皇帝提一句,成不成都看运气,珍嫔才勉强答应下来。
这天皇帝驾临景仁宫,珍嫔故意将一张字条放在妆台上,皇帝见了当然要问,珍嫔便即答道:“有人拿了这张名条来,说这个玉铭挺能干的,如今四川盐茶道出缺,倘或将这个人放出去,必能切实整顿。求奴才跟皇上要这个缺。奴才岂能理他?用人是国家大政,奴才不敢干预。就算不知天高地厚,在皇上跟前提了,皇上也决不能听奴才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