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南宋抗蒙几悲壮(第4/5页)
襄樊人已经习惯了,30年来,他们就是从这种孤军奋战里走过来的。可这次,他们却突然感到了不习惯,不仅仅是因为蒙古人出人意料地有耐心,挖壕沟、筑城,大部队重兵重围,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堡修筑堡垒,在樊城东北白河城修建堡垒,襄樊的外围被割断了,襄樊的后路被切断了,甚至,襄樊两城之间的联络也被切断了。在南宋朝廷“行政不作为”的帮助下,坚韧的襄樊防线被切割成无数孤立的点。襄樊守将吕文焕在城头上恨恨地骂:这种缺德的招数,估计只有汉人才想得出来。
四
不错,这正是汉人想出来的。这次襄樊人最大的不习惯,就是他们对面的敌人,不再喊着他们听不懂的蒙古语,他们也说着和自己一样的语言,来自和自己一样的种族,那是蒙古王朝的汉人军队。
决定襄樊战局命运的,恰是两个汉人:蒙古汉族名将史天泽,还有南宋降将刘整。
对于这样的人,后人自然可以很痛快地骂一句:汉奸!可这些所谓的“汉奸”,夺取襄樊的信念似乎和襄樊人守土保国的信念一样坚定。史天泽不用讲,自小生在北方,在异族统治的阳光下长大,啥南宋啥正统,在心里统统没感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么,忽必烈才是我的真主子。刘整呢,来自南宋不假,可就是那个朝廷,害死了我的老领导——曾立下击毙蒙古可汗奇功的王坚,更要害死我。奸臣当道自毁长城,这样的朝廷值得我效忠?元太祖忽必烈聪明地把夺取襄樊的任务交给了汉人,因为他知道:汉人的信念力量最可怕,他更知道,只有汉人才了解汉人。
于是,从公元1268年开始,两支来自同一民族的军队在自己祖国的国土上,展开了长达5年的搏杀。一边是誓死保国的南方热血之士,一边是誓死效忠新朝的北方男儿,这是一场信念与信念之间的碰撞。史天泽的水军在长江上横冲直撞,南宋保持了数十年的水战优势自此荡然无存,刘整制定了近乎完美的进攻方略,从进攻时机的把握和进攻地点的选择,都几乎卡住了襄樊防线所有的死穴。宋朝张世杰的增援部队被打退了,范文虎的增援部队被全歼了,襄樊守将吕文焕企图在万山堡打开突破口,却被蒙古军打了反包围,伤亡惨重。襄樊的外围争夺战在向着对蒙古军有利的方向发展,包围圈在缩小,城内的储粮在减少,部队的伤亡得不到补充,外围的援军毫无踪影。南宋呢,贾似道正陪着宋朝皇帝在花船上斗蛐蛐。襄樊,没救了。
蒙古的进攻顽强,襄樊的抵抗依旧顽强,不仅仅是政府军,民众也自发组成了民团,宋将张顺、张贵兄弟招募民兵3000人,冲破蒙古大军重重包围,终于入援襄阳城内,这是5年来襄樊防线得到的唯一一次援救,在血肉搏杀中煎熬的军民万众欢腾。可幸福永远是短暂的,数日后,张贵率军出城,企图联络宋朝大将范文虎共同夹攻蒙古军,却不幸遭到了蒙古军的重兵重围,突围将士全部壮烈牺牲,蒙古军将张贵的尸首送回襄阳城,那一日,整个襄阳泪如雨下,不仅因为烈士的忠义,更因为他们知道,襄樊最后的希望已然破灭了。
时间一天天流逝,襄樊防线的堡垒在一天天地被蚕食,蒙古军似蚂蚁啃大象一般耐心地前进着,襄樊的外围据点全部丢失了,偌大的江汉平原上仅余两个孤独的城。公元1273年正月,在正面进攻数次碰壁的情况下,刘整和史天泽率兵从水路突击,用回回炮轰开了樊城的一个角,数万蒙古军蜂拥而入,樊城守将牛富率全城军民与敌巷战,浴血牺牲,全城军民无一人投降。樊城,以玉石俱焚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襄樊防线的一个角,终于坍塌了。
樊城已失,仅余的襄阳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城。襄阳守将吕文焕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派使者突出重围去南宋都城临安求援,求援的文书再次被扣到了贾似道手里,粮食吃光了,箭矢打光了,襄阳已经丧失了最后的希望。襄阳的军民终于怀疑了:5年,整整5年,我们付出了无数生命,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孤军战斗,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呵,向这样不可救药的王朝效忠,究竟是为了什么,襄阳城还在,可襄阳人信念的堡垒,第一次坍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