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本可避免(第3/4页)

就在安禄山羽翼初丰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对手出现了——王忠嗣。

今人皆津津乐道盛唐武将多少数民族,其实盛唐时代若论战功,最杰出的,却当属汉族将军王忠嗣。王忠嗣是唐朝名将王海滨的儿子,其父战死在李隆基登基初年的灵州保卫战里,其后王忠嗣作为烈士后代,从小陪伴太子李亨读书,成为太子朝夕相处的好友,从18岁起就展现出不凡的军事天赋。18岁那年,王忠嗣只带800精锐,就攻破吐蕃大营,斩俘2000多,这个堪比汉朝霍去病的战功让李隆基看到了他的能力,这以后王忠嗣节节升官,在边境上屡立战功。他先是统兵击败了叛乱的突厥势力,与回鹘合兵一起平灭了突厥,然后又在抗击契丹的战斗中重创契丹,桑干河会战斩首契丹数万人,打得契丹可汗只身逃跑,原本势力一度强大的契丹,也因此暂时衰落下去,直到唐朝末年才重新做大。后来,他镇守河西,又发动了积石山会战,重创觊觎河西土地的吐蕃军队。在开元、天宝时代的唐王朝,他是彼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人物,后来被李白赞誉让吐蕃人“不敢过临洮”的哥舒翰,就是他忠心耿耿的部下。

这样一个强人,自然是安禄山所忌惮的。到了公元746年,王忠嗣一个人,已经身兼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4镇节度使,与彼时担任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成了邻居。安禄山的所作所为,自然瞒不过王忠嗣这位老军事家的眼睛,他曾经给李隆基上了详细的奏折,断定假以时日,安禄山必反。王忠嗣的理由是,安禄山不断找借口进攻北方契丹各部落,而且把大量的少数民族降兵收做己用,而且在安禄山进攻契丹时,王忠嗣曾受命来助战,他发现,安禄山的军队平时的训练科目,更多的是进行城池攻坚作战演练,而众所周知,北方游牧民族很少有筑城的,所谓的城池攻坚战,针对的目标当然是内地的城池了。在此之前,虽然张九龄等大臣也曾断言安禄山有造反之意,但李隆基并不在意,而王忠嗣的报告他就不能不重视了,毕竟这是他非常信任的将领。关键时刻,时任宰相的李林甫救了安禄山。李林甫对李隆基说,这不过是边将们相互妒忌,互相争功的手段而已.一句话,就让李隆基把王忠嗣的话抛到脑后了,安禄山也就躲过了一劫。不久之后,王忠嗣因为石堡城一战和李隆基发生冲突,更借机被李林甫诬陷与太子合谋,最终落得遭贬郁郁而终的下场,如果这位名将没有过早的谢幕,那么以他的才能,足够在叛乱发生初期平定安禄山。

安禄山的迅速做大,还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李林甫。李林甫支持安禄山的原因很简单,他是李隆基的武惠妃一脉,一心想把惠妃之子寿王运作成太子,而与太子交好的王忠嗣就是他的眼中钉。在朝廷里毫无根基的安禄山,自然是他最得力的外援,二人一拍即合,也正是在李林甫的配合下,安禄山不断立功,不断升官。在王忠嗣被罢免后,安禄山接管了王忠嗣曾经驻守的范阳,得到了王忠嗣精心训练的精兵,此时他手握两镇节度使,外加三镇采访使,造反,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李林甫倒台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掌握了大权。和安禄山不和的杨国忠,当然极力在李隆基面前吹风。其实要说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反意一点都没察觉,倒不尽然,比如他安排了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就是为了钳制安禄山,这也是他在安禄山造反前做的仅有的一点补救,虽然不够,但终于起到了作用。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唐王朝尝到了多年来守外虚内的恶果,中原大地不堪一击,败绩连连,安禄山连续占领河北、河南地区,兵逼潼关。

李隆基唯一一点正确的安排,很快显示出了作用,郭子仪果然争气,在安禄山叛乱后不久,就在河北发动了反击,连续夺取安禄山的地盘,外加颜杲卿在井陉关的殊死抵抗,拖延了安禄山军队的进兵时间。因此,当安禄山军队进入河南后,很快就后院起火,这时候,唐朝功勋卓著的老将哥舒翰坐镇潼关镇守,只要守住潼关,郭子仪们抄安禄山的后路占领范阳,那么风风火火的安禄山叛乱,很可能不战自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