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本可避免(第2/4页)

说起这个原因,必须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偏信”。在早期宠信王忠嗣的时代,就将边镇大权尽数交付给王忠嗣,王忠嗣遇害后,转而信任安禄山,对每一个边将,信任的时候推心置腹,而废除的时候又毫不留情。这样的皇帝,自然给了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可乘之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在逃难时,就有沿路百姓对李隆基说“天下人都知安禄山要反,唯独陛下不查”,直羞得李隆基无地自容。

李隆基为什么会在节度使问题上做出这样的决定?与其说是宠信奸佞,偏听小人,不如说是他自己的虚荣心作祟。作为一个志在大有为的帝王,李隆基追求的不仅是富庶的文治,还有赫赫的武功。早在登位之初,即公元712年,发生了吐蕃入侵河西走廊的事件,唐军先丢灵州,后来在行军总管薛纳的指挥下成功赶走吐蕃,当时的李隆基,就想着要唐军乘胜追击,甚至杀入青海吐蕃境内,却被当时的宰相姚崇所阻止。开元时代辅佐李隆基的宰相,比如姚崇、宋璟、张说,皆主张严防穷兵黩武,对外以积极防御为先。但李隆基本人,却是追求能够横扫天下的武功,他在位期间,多次拒绝吐蕃的和亲,对吐蕃发动坚决的战争。大名鼎鼎的王忠嗣,就是凭借着击败吐蕃的战功飞黄腾达,但是王忠嗣在经营河西走廊时,同样选择了积极防御的战术,甚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拒绝攻打唐朝与吐蕃交界的石堡城,后来王忠嗣遭到贬官,与其说是因为卷入了太子结党案,不如说是因为石堡城一事得罪了李隆基。李隆基时代,始终把边功作为考核将帅的重要标准。在进入天宝年间后,因为反对穷兵黩武的大臣,如姚崇、宋璟,皆已先后去职,张九龄更遭贬斥,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只知逢迎。因此在天宝年间,虽然内部天下承平,但是在外部,却是唐朝对外战争打得最多的时期。天宝初期,即有王忠嗣平定突厥,然后对吐蕃的积石山会战,杀伤吐蕃大量有生力量,安禄山杀良冒功,屡屡北进侵犯契丹等地。甚至在西南线,唐朝也没事找事,与一向对唐朝友好的南诏交恶,本想一举征服南诏,反而被南诏打得大败。在西线,唐朝越过葱岭西进,安西大将高仙芝在怛罗斯,率领3万大军血战20万阿拉伯军队,最终被阿拉伯军队击退,西进暂时停止。这些战役,皆是唐朝主动出击,但是唐朝的精锐部队,也大都因此集中在边境地区,中央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空虚。但这一切,李隆基却浑然不觉,即使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唐朝还由哥舒翰领军,发动了对吐蕃黄河九曲的战斗。这场战斗夺取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要交接点黄河九曲,唐朝在河西对吐蕃的战斗掌握了主动权,但这也仅仅是唐王朝最后的辉煌,之后,就是安史之乱的一连串战败。

说到安史之乱不该发生,除了节度使制度之外,更因为安史之乱叛乱的主角——安禄山。

今天说到安禄山,几乎都咬牙切齿,实际上他能从一个边陲部落的小人物,到撼动天下的枭雄,却也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在安史之乱以前,安禄山也是一个死过很多次的人,当然,没死成。

安禄山,本姓康,其母是突厥人,祖籍辽宁朝阳,因为其母后来改嫁给一个安姓将军,所以从此姓安。30岁以前,他只是一个在河北边境跑买卖的胡商。一次因为偷羊遭到边民的殴打,恰好被路过的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撞见,张守圭见他孔武有力,便赦免他的罪过,收编到军中效力。安禄山从军后,一是很能打,作战勇猛,二是很会来事,极力对张守圭拍马逢迎,被张守圭收为养子。但是好景不长,一次作战时安禄山战败,按照军法当斩。安禄山苦苦哀求,杀人如麻的张守圭第一次动了恻隐之心,干脆把他送到长安,交给朝廷处置。安禄山到长安后,当时担任宰相的张九龄只见他一面,便断言道:“他日乱我大唐者,必是此人也。”但是在李隆基面前,安禄山也一样会来事,被押到后极尽拍马,反而让李隆基觉得他憨直可爱。但凡是帝王,对于战功卓著的武将总有疑心,反而喜欢那些看着没心眼,粗鲁憨直的将领,安禄山正对了李隆基的脾气,不但得到释放,反而又命他担任营州都督,这以后的安禄山,不但打仗勇猛会来事,更很能送,对中央派来考察的各路官员极尽贿赂,很快飞黄腾达。到了公元742年,他已经是手握一方兵权的平卢节度使,成为唐朝十大节度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