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开元盛世的奠基者张说(第3/4页)
张说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稳住了李隆基的位置,确保他成功登基,但危险并没有过去。朝中大臣多是太平公主的同党,张说也是太平公主的眼中钉,李隆基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威逼李隆基将张说贬斥到洛阳,张说格外淡定,临走前送给李隆基一把匕首,暗示李隆基要先下手为强。但先下手为强何其难,此时唐朝7个宰相,5个是太平公主的心腹,把持长安兵权的左羽林大将军常元凯也是太平公主亲信,李隆基虽是天子,却无权无兵。偏偏太平公主也不消停,她与宰相窦怀贞等人早就密谋,要借机废掉李隆基,登基称帝。关键时刻张说献策,要李隆基联合唐朝宗室齐王、薛王共同行事。七月甲子,李隆基正式摊牌,他先是派部将王毛仲率300精锐,先奇袭了羽林卫,杀掉了太平公主的死党常元凯,接着在朝堂上戒严,当场逮捕了窦怀贞等太平公主党羽,先前牛气哄哄的太平公主,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太平公主也因此被“赐死于家”,至此,李隆基,这位时年28岁的青年皇帝,总算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经营能施展他雄才大略的“开元盛世”。
三
说开元盛世,除了李隆基本人外,后人多把功劳归于姚崇、宋璟等人。但事实上,宋璟为相远比姚崇晚,而张说,却是开元盛世不可少的人物。
李隆基大权在握后,张说得到启用,先拜中书令,封燕国公,成为李隆基的重臣。之前一直忠肝义胆的张说,这时却私心大起,李隆基一直想把当年遭到贬斥的姚崇重新召回,张说与姚崇不和,因此极力阻挠。说到张说与姚崇的不和,与其说是政见问题,不如说是性格问题。张说和姚崇都是公元687年科举的得中者,当时张说名列榜首,姚崇位居第三。入仕之后,两人又曾同为中书舍人,但姚崇是豪门大族出身,吴兴姚氏的21世孙,因此处处摆“世家子弟”的谱,在寒门出身的张说面前很是傲慢,又加上他性格豪放,常常口无遮拦,张说偏偏性格内向又爱记仇,两人罅隙日深。后来张说为魏元忠一事得罪武则天时,满朝文武都为张说叫屈,同样与张易之兄弟不睦的姚崇却未发一言,两人交恶更深。唐中宗复位后,姚崇就任兵部尚书,和担任兵部侍郎的张说成了上下级,几乎成天吵架,最后只能以张说被调离了事。
但张说的阻挠方式却是“阴坏”。他先故意大赞姚崇才华,推荐姚崇出任河东总管,其实是阻止姚崇回来与他争权。李隆基当然不傻,张说的提议被他当场就否了。姚崇顺利回归,张说气得不行,竟然犯了糊涂,找李隆基的哥哥齐王诉苦,大臣和王爷私下来往,放到封建社会是大忌讳,姚崇也不是善人,直接向李隆基告了黑状。结果张说害人不成反害己,自己被贬黜到河北当刺史了。姚崇还不罢休,又唆使御史弹劾张说,赶上李隆基气没消,张说还没到河北,又一道圣旨来了:贬到岳州去。
但张说能上能下,虽然贬了官,干工作的热情丝毫没减,到了地方上勤勤恳恳工作,特别是在岳州清理田亩,发展生产,招抚南方少数民族,颇多建树。6年以后,即公元718年,唐朝边防吃紧,李隆基又想起了张说,张说随即被任命为幽州都督。此时幽州边防形势紧张,临近的契丹骚扰不断,为加强边防,张说提出募兵屯田,即招募中原地区的流亡农民参军,在边境屯田守边,这个政策得到李隆基允许,并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边境屯田政策,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重要内容,此时唐朝土地兼并日烈,边军逃亡日多,边境屯田政策的施行,既解决了大批无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又巩固了边防。同时张说积极整顿幽州兵马,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长期骚扰幽州的契丹可汗后可突,在张说的努力下终于重新归顺唐朝。自武则天时代战乱不断的幽州地区,从此战火渐熄。
因镇守幽州的功劳,张说被提升为并州都督,在他刚到任后不久,并州北面的突厥部落发生叛乱,眼看一场战争就要爆发。关键时刻,张说只带20名骑兵,单身进入突厥营地,用真诚的态度和雄辩的口才,说服诸部落重新归顺。与此同时,张说积极整顿并州边防。第二年,西北党项部落叛乱,连续侵扰灵州地区。张说亲率1万骑兵迎敌,在甘肃凉州大破党项部落。初战告捷后,张说又改为招抚政策,在麟州地区安置党项部族。张说出任并州都督期间,短短3年,原本残破的并州防务焕然一新。张说在任时,以剿抚并用的战略,先后招降游牧民族部落达60万人,唐王朝的整个北部防线重现和平。同时张说改革唐朝原有的府兵制度,实行精兵简政,淘汰大量冗兵,重新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也正是从这时起,募兵制逐渐代替了原有的府兵制,成为唐王朝的主要军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