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第5/7页)

与后燕的战争,确立了拓跋珪北魏在北方各政权中的强者地位,尤其是军事上的强势。这时候的拓跋珪,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贫困,他所占有的河北、山西以及河套地区,都是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更是经济凋敝,在这种局面下,拓跋珪采取了“屯田”的政策。从公元394年开始,他就不断派遣军队在河套地区屯田,灭亡后燕之后,又把俘虏来的几十万汉人,统一安置在山西平城周围。这时他独创了一个政策,叫做“计口分田”,也就是按照人丁来分配土地和耕牛,这个决定看似简单,但对于整个南北朝来说都有深远的意义,著名的均田制,从此开始形成。在中原地区陷入战乱,南朝政权由于士族垄断,经济日益僵化的时候,拓跋珪却采取了一个超越所有政权的先进农业政策,这个政策不但影响了北魏的发展,更对后来的隋朝和大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直接意义是,原本是一片牧场的内蒙以及河北北部地区,从此阡陌纵横,荒废的土地重新耕种,北方农业开始恢复发展起来。

拓跋珪在灭亡政权后,和他的祖父一样,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当时后燕的汉族人纷纷结寨自保,抵抗拓跋珪。对此拓跋珪采取了拉拢政策,他主动拉拢河北最大的两个家族张家和崔家,在这两个家族的支持下,他很快稳定了在北方汉地的统治。但和他的祖父一样,这时候拓跋鲜卑内部反对汉化的暴动再次发生了,公元397年,拓跋珪的堂兄拓跋顺以拓跋珪破坏祖制为名,在云中发动了叛乱,虽然被镇压,但鲜卑贵族的暴动,依然此起彼伏。就连拓跋珪本人,也没有避免祖父的悲剧,晚年的拓跋珪,因为他的几个兄弟连续反对他,精神陷入苦闷,甚至一度不得不以“寒食散”来排解精神上的痛苦,以至于精神失常。而反对却不因他的苦闷而停止,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发动谋反,将拓跋珪杀死,北魏一下子走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上。关键时刻,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在汉化派的支持下打败了拓跋绍,最终重新夺回了政权。北魏,也就避开了这个历史的暗礁。

北魏统一北方,是后来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的。这之前的拓跋嗣,是个守成之主,他在位的时候,做得最多的就是修筑北方长城,发展农业,优礼士大夫。尤其为了避免前人的悲剧,他的儿子拓跋焘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接受了正宗的汉族教育,聘请汉族大儒为他上课,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够教育出一个能够一统北方的英主。最终他做到了,不过结果,或许出乎他的意料,他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仁君,而是一个五胡十六国末年最恐怖的战争魔兽。

拓跋嗣过世于公元423年,他也是拓跋鲜卑历史上之前少有的可以“善终”的帝王,之后13岁的拓跋焘继承帝位,本来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是因为以崔浩为首的一批汉臣力挺,才终保住了“继承人”资格。少年时代的拓跋焘聪明英武,文武双全,对北魏朝廷的汉族文臣也礼敬有加,因为拓跋焘的母亲是汉人,这也使汉臣们对他大为认同,认定其将来是做明君的好材料,从此悉心培养。至于希望其将来登基后大行汉化,尊儒尚孔,引导鲜卑民族融入汉族文明的愿望,那自是不言而喻的。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培养出的,非但不是文质彬彬的好青年,却是黄河以北最凶猛的战争怪兽。估计,他们连悔青肠子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全被拓跋焘干掉了。

五胡十六国猛兽不少,拓跋焘成就最高,原因不在于他勇猛,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兽们都没做完的事情——终结五胡十六国时代。

第一步,就是先拿北方柔然开刀。

柔然盘踞漠北,多年来骚扰北方边境,五胡十六国,鲜卑匈奴多少代帝王,全拿这支草原天骄没法子。14岁的拓跋焘却不信邪,铁了心要和柔然开战,消息传出来就炸了锅,除了大臣崔浩外,朝臣们都说不行,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让人家打怕了,第二是倾国之力北征,南方各国打进来咋办?

拓跋焘却下了决心:柔然不除,后方难平,统一北方就无从谈起。再说,咱鲜卑铁骑也是从草原上下来的,怕他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