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第4/7页)

拓跋鲜卑转化成封建国家,从时间上来说,要比“五胡”中其他政权晚得多,但是拓跋鲜卑的发展,更应了“后发效应”之说。五胡十六国的其他政权,虽然大多都开始了封建化,但是他们的封建化,大多是在得到土地建立政权后,仓促地从游牧民族转型,结果就是转型不彻底,保留了大量野蛮奴隶制度,以至引起治下百姓反抗,政权也大多短命,石勒的后赵政权就是一个例子。相比之下,拓跋鲜卑的这个过程,看似比其他政权要慢,却来得更平稳,从什翼犍的曾祖父开始到他本人,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且始终得到了北方士大夫家族的支持。所以,也只有拓跋鲜卑,能够最后通过汉化改革的方式,成功建立一个强大持久的封建帝国。

同他的祖先一样,什翼犍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什翼犍当政时期,对高车部发动了征服战争,并且平定了同样属于鲜卑一脉的敕勒部,后赵灭亡后,什翼犍曾经打算逐鹿中原,但是他的部落酋长们极力反对,甚至拒绝发兵支持,也就只能作罢。其实当时对于拓跋鲜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后赵灭亡后,北方再次战乱,南朝东晋政权无力北上,北方的冉闵政权虽然为汉人所建,但因为内外政策的失当,反而引发了新的战乱,这时候的拓跋鲜卑,本身就有北方汉族百姓的支持,又有强大的军队,即使不能得到整个北方,也完全可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后赵灭亡后,代之而起的,就是著名的前秦政权,同样是汉化极深的苻坚,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横扫北方。公元367年,苻坚对拓跋鲜卑发动了进攻,什翼犍逃往漠北,又遭到了高车部的打击,这时候的拓跋鲜卑,再次重复了早年“九难八阻”的困境。北方草原此时爆发旱灾,部落在漠北连水源都找不到,绝路之下又爆发了内乱,本身就反对什翼犍汉化改革的旧贵族们再次发难,杀掉什翼犍后投降了苻坚的前秦政权,拓跋鲜卑的汉化改革,再次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已经完成了从部落到封建王朝的改变,而且守旧派贵族的叛乱,虽然断送了锐意改革的什翼犍,却使拓跋鲜卑全族避免了灭亡的厄运,得以在苻坚治下生存下来。

拓跋鲜卑的再次发展壮大,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之后的事情。公元383年,北方前秦政权与南方东晋政权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东晋政权以少胜多,以8万军队击败前秦83万大军,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神话。原本统一的北方大地再次分崩离析,苻坚征服的各个国家纷纷复国成功,其中也包括拓跋鲜卑以及他们当年建立的代国。

领导拓跋鲜卑完成复国大业的,就是著名的拓跋珪。他是拓跋鲜卑走向辉煌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作为拓跋家族的直系后裔,拓跋珪在公元386年,由部下们拥立复国成功,重新恢复了“代王”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东晋王朝册封的,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权与东晋没有关系,他又改成了“魏”。其实这次改名,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平衡”,当时拥戴拓跋珪的鲜卑贵族,相当多是守旧派,改个新名,是为了照顾他们的要求。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孙子,最后也继承了什翼犍没有完成的汉化理想,在北魏的历史上,他被称为魏道武帝。

拓跋珪建国之后,很快打败了当年夹击什翼犍的铁佛部落,为他的祖父报了仇。这个铁佛部落是匈奴人的政权,后来在中原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夏国,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君主赫连勃勃。这时候被拓跋珪打败,也注定了他们最后要被拓跋家族灭亡的命运。

打败铁佛政权,拓跋珪重新控制了河套草原地区,这样一来,当时北方最大的产马基地,就牢牢地抓在了他的手中。在南北朝的战争,尤其是中原的战争中,骑兵的优势,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时候同样属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后燕,向拓跋珪索取马匹,这个后燕是慕容家族所建,地盘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虽然他们没有战马,但是经济富庶,也是拓跋珪的一个强敌。公元395年,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统帅重兵,进攻拓跋珪,双方在五原地区开战,这一场战斗中,实力明显不如后燕的拓跋珪,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他故意节节败退,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把慕容宝引诱到了黄河的北岸。是年十一月,劳师袭远的慕容宝人困马乏,决定先撤军,拓跋珪抓住战机,用两万轻骑兵快速包抄,在敌人回去的路上将其包围,一场激战全歼了慕容宝8万大军。慕容宝仅以身免,这一战后燕5万多人被俘,大多数被拓跋珪活埋。第二年,拓跋珪乘胜追击,一举攻占后燕的河北领土,后燕的残余力量不得不逃到了辽东地区。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山西平城,这也是北魏王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