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杨震向东汉腐败“亮剑”(第5/9页)

荆州的问题大体就是这样:“望族”们兼并土地,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收入锐减,农民没活路,没活路了就要造反,政府没钱,只能干着急,部分蛮族部落也乘虚而入。问题症结在“望族”们身上。

“砍”之前,先得整顿内部,别看国家穷,官场的“吃喝风”却热闹,杨震到任没几天,各路衙门争着请,杨震婉拒:还是来我家吃吧。刺史大人宴客,“下官”们当然受宠若惊,呼啦啦来了一群,却见桌上几盘家常菜,半点荤腥都没用。众人咽不下去,杨震却吃得很香,一边吃一边给大家算账:农民日子多辛苦,一顿饭得花多少民脂民膏,边算账边抖落众官员们的“烂帐”接着大手一挥,门外的兵士应声而入,饭桌边的“下官”们当场瘫了一片,接着杨震循循善诱,拿出当年教育学生的耐心来,挨个做思想工作,大谈为官清廉的重要性。恩威并施下,众“下官”们慌忙争相表决心,愿跟着大人赴汤蹈火。

整顿完了就动手,先拿荆州当地最大的望族杜家开刀,这家族不简单,仅在中央做官的亲戚就有十来个。砍!杜家长子当即被绑来了,你家平时做的不法事,我这里都查清楚了,两条路,一条退地,一条照“黑名单”抓人。不服?打!再不服?抓!打完再抓,抓完又打,折腾了没多久,杜家怂了:服!

杜家怂了,其他“望族”们也只好认输,重新清丈土地,追缴欠税,上交不法财产。“杨青天”的名号传出去了,各地“草寇”们主动自首,杨震既往不咎,查清了近20年的荆州土地账册,重新划拨土地给农民,东汉王朝的“钱袋子”,总算把窟窿补上了。荆州南边的“山越”民闻讯,也慌忙前来请罪,杨震公正处理,属闹事“惯犯”的严办,属被“望族”们逼迫的一律从宽,更为少数民族发放农具,帮助他们转为农耕生活。在杨震到来之前纷乱不休的荆州地区,至此终于重归太平。官场第一剑,“砍”漂亮。

荆州局面安定了没两年,杨震又得到了调令——调任东莱太守。这是个比荆州“闹灾”的更厉害地方。

荆州的问题,核心是经济,说到底是人祸。东莱问题更严重,天灾人祸攒在一块儿。

莱州,从杨震入仕的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起就开始闹灾,先闹旱灾,又闹水灾,连年天灾造成大饥荒,乃至于“人相食”。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既然是闹灾,就要安抚百姓,发粮赈济,可东汉政府已经穷得叮当响了,临来的时候朝廷明确告诉他:赈灾可以,粮食,你得自己想办法。

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莱州的官仓早空了。这时候有人告诉杨震,其实还是能弄到粮食的,当地的富户都有存粮,可他们宁可把粮食堆在仓库里,雇家丁死死看着,绝不会给老百姓一颗的。

知道哪里有粮就行了,杨震又快刀斩乱麻了。要说通富户借粮,就要搞定当地最著名的“望族”。东莱的望族首推耿家,这家不好惹,开国功臣的一支,世代的爵位,地方官都要看他脸色,让他“放血”,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杨震下了决心要放他的血,直来直去的登门求,求了两次,人家都两个字——不借。杨震倔脾气上来,干脆守在耿家门口,铁了心的和耿家“耗”上了,这一耗就是整整3天,杨震水米未进,竟活活晕倒在耿家门口。饿死朝廷命官可不是好玩的,耿家急得连连告饶:服了您了,我借,我借还不行吗?

耿家“放血”了,东莱的富户们也就全“放血”了,杨震就这样筹到了粮食。接着他在东莱各地广施赈济,安抚收容灾民,混乱不堪的东莱局势总算开始好转。值得一提的是,手握钱粮的他,每天竟“止食一餐”。属下劝他注意饮食,他总叹息道:“民未果腹,我心何安?”

治理好了东莱,杨震马不停蹄,又奔赴河北涿州。涿州的局势更乱,暴动农民专杀贪官富户,声势一时喧嚣。杨震得令后率领全家,穿土布衣服轻装简从急奔涿州,本以为要有一场恶战,谁料刚到涿州府衙,问题就解决了。

原来农民们听说杨震来了,竟然齐刷刷地跑到衙门来自首,暴动头领说:我们造反,实在是被贪官们所逼迫,今天见到杨大人来了,才知道世上真有清官,我们又怎能不甘心伏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