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杨震向东汉腐败“亮剑”(第4/9页)

当然,这30年杨震除了做“孔子”外,也干了许多其他事。比如他每到一处讲学,皆关心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在河南还顺便帮助农民改装农用水车,给地方官提更新农具等合理化建议,他还喜欢将所到之处的民情记成日记,时常翻检查看。民间的疾苦,因而了然于胸。30年间,他其实在“磨剑”。

直到东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杨震50岁时的一天。

那一天按照史料的记载,有一部分是神话,说杨震那天正在讲课,突然有一只鹳雀飞进课堂,口叼3只鳝鱼放下,扑棱着翅膀飞走了。杨震不解,找人询问,得到答案是:“鳝鱼是做大官的象征,3只鳝鱼,说明你将位列三公。”然后,杨震就放下教鞭,从此入朝为官。有一部分则不是神话。彼时在位的汉安帝母亲邓太后赏识杨震,从是年一月开始,连续3次由其兄长——大将军邓鹭亲自登门邀请,终打动杨震。“鹳雀送鳝”的故事与其说是神话,不如说是坊间对杨震的一个期待,期待这个品行高洁的“关西孔子”,能亲手书写一段铲奸除恶,振奋朝纲的神话。

这时起,剑光闪动,青锋出鞘,剑客杨震,来了。

他面对的,是东汉官场阴影重重的黑云涌动。

当官要看资历,杨震入仕的时候虽年过半百,却着实是个“新人”,照样要从基层干起。

但杨震这个“基层”却升得很快,先是在大将军邓鹭身边做了两天幕僚,接着又外放到河北襄县做县令,其实是“挂职锻炼”,“锻炼”了没两个月,是年秋天,即被正式任命为荆州刺史,成为权镇一方的封疆大吏,这速度,实在是“直升机干部”。

之所以如此“直升机”,同把持朝政的邓氏家族的赏识是分不开的,起初邓太后邀请杨震,本是想拿他做“招牌”,借他的名望巩固势力。但杨震入邓鹭大将军府后,与邓鹭几番深谈,对时局看法切中时弊,对大汉朝各州郡民情更如数家珍。邓鹭赞叹之下,遂向邓太后推荐:“杨公有救时之才也。”然后杨震就“直升机”了,目的,当然是让他去“救时”。

可此时东汉的朝局,早已不是杨震年轻时的盛世光景了,论境况只当得四个字——内外交困。

此时正是汉安帝刘祜在位时期,他即位时才13岁,国家大权由其母邓氏为首的外戚集团把持。他即位之前,其父汉和帝刘肇留给他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他即位之后,国内外矛盾一并爆发,西北有西域诸国叛乱,东北有鲜卑乌桓扰边,北方南匈奴也扯旗造反,内政方面,邓氏外戚掌权引起部分朝臣不满,相互间争斗厉害,长久积累的土地兼并问题开始爆发,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相继发生农民暴动。偏偏天灾也来凑热闹,从汉安帝即位初期的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起,大规模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先是全国37郡遭受水灾,接着河西诸郡闹旱灾,山东河南两省又遭雹灾,国库储备捉襟见肘。永初二年、四年,东汉政府两次下令,允许在押犯人交钱赎罪,以补充国家财政。国事维艰,可见一斑。

好在彼时把持朝政的邓氏一脉还是有作为的,大将军邓鹭主动提出削减封地和俸禄,倡导节俭以共度难关,为人处事也低调得很,多次婉拒朝廷赏赐。太后邓绥更是直面困局,选贤任能以“救火”,杨震,正是其中之一,他所赴任的荆州地区,是“重灾区”。

荆州,在东汉的时候已是重镇,这个后来三国时期孙刘两家争得头破血流的战略要地,此时亦是东汉王朝的经济支柱。当地物产丰富,有“天下税粮出荆襄”之说,可谓东汉王朝的“钱袋子”。可杨震到任时,这“钱袋子”却早已被戳得满是窟窿。荆州当地,是东汉诸多“望族”的盘踞之地,土地兼并越演越烈,中央的赋税越收越少,杨震的前任刺史,竟然亏欠了中央6年的赋税,主要的“欠税户”,是那些把赋税转嫁给平民的“望族”们。此外农民暴动也不断,南郡、江夏等地不少农民落草为寇,与官府作对。与此同时,荆州南部的“山越”等少数民族也时时造反。种种问题,真如一团乱麻。

面对着一团乱麻,杨震“亮剑”了。他的招数显然是刚猛型的,既然是乱麻,那就快剑斩乱麻,先找到关键的问题,然后往死了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