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韩赵魏的没落史(第5/5页)

魏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魏昭王在位的19年,是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的一段时期。早期的魏昭王,改变了魏襄王联合秦国的国策,倒向了齐国。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主动发起了对秦国的战争,结果再次被击败。公元前293年,魏昭王遭到了战国历史上仅次于长平之战的一场惨案,他和韩国联合进攻秦国,被秦将白起打得大败,一战被斩首了24万人,韩、魏两国的家底,几乎被白起一战杀光了。三年以后,魏昭王破天荒地做出决定。主动向秦国割地求和,换取暂时的安定。魏国,也就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通过割地向秦国请求和平的国家,这个坏头一开,后面就是各路诸侯有样学样了。

魏国的割地,不但没有换来和平,反而换来了秦国更惨烈的打击。就在魏国割地后的第二年,秦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一口气夺取了魏国61座城市。从此以后,魏国就再也不是一个大国了,其版图在魏昭王时期,几乎缩水了一多半。当然,魏昭王在位期间也不是没有“风光过”,他曾经参加讨伐齐国的联军,在济水击败齐湣王,但这一战的结果,是秦国扫除了他们东进中原的一大对手,对魏国未来的命运,可谓雪上加霜。

魏昭王去世之后,魏国更无法和秦国叫板,参加合纵的胆子也没有了。魏昭王身后的魏安熬王、魏景闵王,都把对秦国“土地换和平”当做基本的国策,和韩国一样,基本属于逆来顺受了,唯一牛气一把的事情,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但这件事情上,魏国国君早被秦国吓破了胆子,不但不敢救援长平之战后依然血战抗秦的赵国,更在事后迁怒于信陵君。之后的几代君王们,就在一次次土地换和平中,国土日益缩小,一直到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彻底灭亡。纵观整个过程,或许苏洵的那句话最能概括: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