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韩赵魏的没落史(第4/5页)

反击的那一天终于来了,公元前244年的春天,大举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尝到了汉家刀锋掠过脖颈的痛苦滋味。诱敌深入,疲敌劳顿,重兵合围,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似计算精密的电脑程序一般完成了这孙子兵法的三部曲。步兵集团居中阻击,战车弩兵集团的远程射杀,骑兵军团两翼合围,训练有素的赵军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两路包抄的13000名赵军骑手仿佛两把在青石上磨砺了太久的锋利砍刀,轻松地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战胜的骑兵军阵。骄横的匈奴单于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鱼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绝望的追歼屠杀。10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十几名随从仓皇逃窜。“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贾谊笔下统一的秦王朝倾国之力谋取的惨胜,在李牧的手中以毕其功于一役的神奇方式实现了。

此战的胜利,暂时解除了匈奴对赵国北方领土的威胁。而这位赵悼襄王,也是赵国末期最后一位大有为的君主,他锐意振奋,整顿武备,联合诸国对抗强秦,企图重振赵国的声威。之后的9年里,赵国向北打败燕国,削夺燕国的国土用以补充。在公元前238年,赵悼襄王还曾大败了秦国蒙熬10万人的进犯,之后,在大臣姚贾的运作下,成功说服了齐国、楚国、燕国三国,四国结成了抗击秦国的同盟。东方诸国迎来了长平之战后最好的联合抗秦局面,但此时天不佑赵,赵悼襄王在公元前234年去世,可谓壮志未酬。这位颇有作为的帝王,一生也做了几件错事。他宠信奸诈小人郭开,在郭开的谗言下,赵悼襄王废除了原太子,立不肖儿子赵迁做继承人,又赶走了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这一切,都为后来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赵悼襄王过世后,赵王迁即位,这就是在位8年的赵幽缪王。他在位的时期,真正把顽强的赵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在他即位的头两年,秦国数次发动进攻,这时候因为郭开专权,杀害了促成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四国联合的能臣姚贾,联合抗秦的局面已不在。孤军作战的赵国被打得大溃,丧失大量人口土地,到了第三年,无奈的赵幽缪王把李牧从北方边境调了回来,李牧果然争气,在肥之战中再次重创秦国军队。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的大战,也是赵国给秦国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

肥之战中立下战功的李牧,在战后却落得了“自毁长城”的悲剧。从中挑唆的,还是那个小人郭开。郭开受了秦国的贿赂,向赵幽缪王诬陷李牧造反,赵幽缪王果然上当。公元前229年,李牧被赵幽缪王杀害,仅仅三个月之后,秦国就势如破竹进入邯郸,赵幽缪王被俘,赵国宗室赵嘉逃到代地继续立国。公元前222年,赵嘉在山穷水尽之下降秦,三晋大地抵抗最剧烈的赵国,就这样亡了。

在三晋国家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国,战国早期最早进行变法的也是魏国,曾经欺负秦国欺负得最狠的,还是魏国。

在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魏国彻底失去了他强国的地位。公元前318年,晚年屡遭挫折的魏惠王过世,结束了他荣辱交织的一生。但魏国在中原的重要地位,却因为另一项运动而凸显出来:合纵。

在公孙衍发起的合纵运动中,继魏惠王登基的魏襄王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公元前318年,魏襄王任用公孙衍为相,成为“合纵”运动的发起国。魏襄王这个人还是很有志气的,意图重新恢复魏国的霸业。这时候的魏国,国家实力大为折损,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但魏襄王却采取了连年动兵的政策。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参加合纵联军攻打秦国,结果反而被秦国重创。此人的立场也不坚定,受挫后立刻倒向了秦国一边,第二年干脆又作为秦国的小弟,对齐国发起了进攻,结果又被打得头破血流。当时的魏国,单独的国家力量根本无法和齐秦两大国的任何一个抗衡,魏襄王的锐意进取,其实加速了魏国的衰败。

魏襄王在数次出兵碰壁之后,最后还是明确了立场。从公元前311年开始,他正式倒向了秦国,之后终其一生,魏国基本对秦国死心塌地。但与此同时,魏国又借着帮助秦国征讨其他国家的机会,开始对秦国讨价还价,在魏襄王的晚年,迫于齐国的威胁,当时的秦惠王为了拉住魏国,同意归还了侵占魏国的部分领土。魏国在遭到秦国数年的打击后,总算得到了一次外交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