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最牛孔门弟子颜回(第3/5页)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君子的理解,孔子眼里的君子,应该是那种坚守自己的气节,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不改变自己原则的人。在论语中,孔子就曾鲜明提出了“君子固穷”的观点。而关于这个观点,颜回无疑是做的最好的一个人。首先,他的学习目标非常纯粹。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好多都是怀着不同的目的求学孔子的,有为了做官的,也有为了发财的,而颜回不一样,他是一个为了学习而来到孔子身边学习的人,其学习的态度是非常纯粹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也就是说,颜回学了三年,不为钱不为粮食,只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容易找到的。后来颜回居住在陋室之中,坚持过着贫困的生活,并且在贫困的生活中享受快乐,这种精神更被孔子所感叹,在孔子眼里,颜回不但是一个君子,更是一个他自己亲手教育打磨出来的君子,对于一个老师来说,颜回就是一个被他精心雕琢而成的璞玉。值得一提的是,颜回人生里的最后两年,正好是鲁国三桓夺权时期,当时当权的“三桓”对颜回非常欣赏,曾经以高官厚禄来利诱拉拢,但是在颜回的眼里,三桓的这种行为属于严重的“大逆不道”,他自然不肯与之同流合污。所以颜回宁可住在破屋子里,过着教书育人的清苦生活,也不肯改变自己的信念,去接受这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这种精神恰恰符合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甚至就连通篇充满了对儒家学子调侃的道家著作《庄子》中,也表达了对颜回的崇敬。书中记录了颜回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孔子问颜回为什么不去做官,颜回说,我们家有50亩田,足够养活我自己,我们家门口有一条河,足够可以让我喝水,有土地有水喝,足够让我每天享受快乐,又为什么非要去做官呢?在崇尚自然的道家庄子学派中,颜回的安贫乐道思想,也同样得到了他们深深的崇敬。
而这也是千百年来颜回得到后代知识分子崇敬的另一个原因,尤其是那些科举失意或者仕途失意的封建知识分子们,比如一生屡试不第的文学家蒲松龄,就曾以颜回自勉,手书“颜渊吾师”,悬挂在家中墙头上以自省。明末遗民顾炎武,多次拒绝清朝拉拢汉族知识分子的“博学鸿儒科”,并对前来劝说的清朝官员说“汝乃读书人,不闻颜回之忠乎” ?对于大多数逆境中的知识分子来说,颜回,是一个精神的楷模。
实际上,为了理想拒绝三桓拉拢的颜回,其实也是一个颇有政治理想的人,出仕为官,建立功业,也确实是他的一大理想。有一次孔子曾经问身边的弟子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子路的回答是“愿意穿名贵衣服坐高车大马,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样就无遗憾了”。颜回的回答却是“愿无伐善,无施劳”。也就是说,颜回真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手,缔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盛世。在后来的《孟子》中,也曾记录颜回曾慨叹“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说,将自己和上古的圣君大舜相比,并且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为者”,但是在当时战乱纷争的局面下,颜回的理想又怎是可以轻易实现得了的?孔子的弟子中,许多人的想法都很现实,比如子路,他期待能以武力强国,子贡期待能用自己的口才得到重用,颜回却想着能够找到一个小国做官,在当地施行教化,倡导仁政,然后用小国的施政成就去影响大国,这样所有的国家互相学习,天下也就不会有战争了。这个想法在后来人看来“很傻很天真”,但是在当时,却是颜回真实的愿望。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是最接近孔子的,孔子和颜回一样,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辅佐的明主,然后可以倡导礼乐,让国家偃旗息鼓,再也没有战火。为了这个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等待14年后他返回鲁国时,已经68岁了,人生70古来稀,孔子自己也知道,这个理想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但是他却有一个传承者——颜回。在孔子眼里,这是一个完全继承了自己理想的人,但是事与愿违,颜回英年早逝,孔夫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怎能不悲痛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