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最牛孔门弟子颜回(第2/5页)
那么高知名度的颜回,一生又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呢?他是鲁国人,13岁的时候开始跟随孔子,用6年的时光满师,然后娶妻生子,但当恩师准备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儒家思想的时候,颜回却毅然决然地扔下妻儿跟从。要知道为了娶到他的妻子——宋国女子戴氏,颜回曾经不辞劳苦,到宋国求亲,终于打动了戴家的长辈们,同意了这桩不匹配的婚姻:颜回家穷,戴家却是宋国官僚。
但这来之不易的一切,都无法阻挡颜回追随恩师的决心,在颜回的心中,帮助恩师成就他的儒家治世理想,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后的14年,他一直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候最艰难的时光,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被待见,经常遭到驱逐,甚至还多次遇到盗贼,生命财产遭到威胁。在一切的打击苦难面前,颜回不但对恩师不离不弃,而且还主动承担责任,每到一地,都主动承担大量体力活,照料孔子的饮食起居。一直到了公元前484年,38岁的颜回跟随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之后的两年最后时光里,他开始在鲁国传道讲学,并且身体力行,在艰苦的环境中,以苦为乐,其治学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都成为当时儒家的楷模。除了讲学之外,颜回更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特别是流传千年的易经,也是出自他之手。这样一个刻苦耐劳且大智若愚的好学生,最终积劳成疾,40岁刚过就病逝在家中,而他留下的“重于立德”“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至今影响深远。
二
历代帝王之所以频繁加封颜回,首要的原因,是因一个“忠”字,颜回最打动人的,就是他的忠诚。颜回对于孔子,是一种发自内心百分百的崇敬,他曾经称赞孔子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衍生出的著名成语,就是“高山仰止”,又说孔子对他的教育是“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因此而衍生出来的著名成语,就是“循循善诱”,对于这位他从13岁开始就追随的恩师,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无论多少风霜险阻,都没有改变他的忠诚,他曾经对孔子说,愿意追随孔子的脚步,哪怕穷尽他的一生。后来孔子自己也曾说“回视予以父也!”也就是说,颜回对于孔子,不仅有师生之间的忠诚,更有父子之间的孝道。
也正因为这种忠诚,颜回对于孔子的感情始终不渝。今天人们说孔子弟子众多,总忽略了孔子最艰难时期的世态炎凉,孔子人生最艰苦的阶段,那时候他门下的弟子,按照《论衡》里的说法是“三盈三虚”,也就是说,一旦孔子的境况良好,立刻就学生满门,但如果局面急转,又马上人去屋空,但却惟独“颜渊不去”。也就是说,不管谁走谁留,颜回却始终坚持跟随在孔子的身边。这样忠诚的弟子,不但是一种楷模,更是当时孔子招生的“活广告”,所以孔子自己都曾经说过“自吾有颜回,门人益亲”,也就是说,自从有了颜回这个楷模之后,不但学生越来越多了,而且学生们也越来越多的学起了颜回的忠贞。
颜回的这种忠孝,无论是后来封建社会坚持君臣之道的士大夫们,还是大权独揽的历代帝王,对此都嗟叹不已,甚至千载之下,依然心向往之。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在讨论儒学的时候就曾问身边的儒生们“颜回追随圣人,历经风霜,不离不弃,何也” ?宋朝名相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对赵匡胤说起册封颜回的意义时,也曾慨叹“以颜回之忠,足以教化世人!”就连性格深沉猜忌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在于太子朱标讨论选拔臣子的原则时,也以颜回做例子,“如颜回之忠诚者,可遇不可求也!”也就是说,对于帝王们来讲,颜回这样赤胆忠心的臣子,是他们做梦都想得到的,而对于士大夫来说,能留下如颜回这样的“忠臣”名声,也是他们日夜盼望的。
颜回并非只有忠诚,他的学问和能力都相当出色,虽然他的学说留下来的很有限,业绩也同样不高,但是纵观他短暂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个有高洁的品行和远大理想的人,在孔子关于“君子儒”的倡导中,颜回是最符合其思想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