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叛乱与反动:地方主义的政治 (1850—1856)(第4/24页)
名称无关紧要。对华南的百姓来说,每个社团的行为几乎都是一样的。他们并不注意是分支还是分会,广东人将所有这些团体统称为“洪门”。它们是各别的、独立的,没有中央领导,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名称行动。这种散漫既是团体的弱点,也是它的力量所在。由于没有一个终极的指挥相关,社团很难长久地维持一次大规模的起事。许多年来,三合会的历史只是一些分散的不成气候的造反故事,没有任何团聚一致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其机体是由许多小细胞所组成,除非能够扫除所有在中国东南部集镇入会的那些“危险人物”,要破坏这些社团几乎是不可能的。[36]
各个社团之间共同的东西就是入会仪式和通常只以口授方式传下去的历史。由于明显的原因,关于三合会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某些重要的细节却多一致。在入会的仪式上,大师长总要向新教徒讲述:1674年,福建少林寺的和尚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如何响应康熙皇帝的召唤,自愿出征,驱赶厄鲁特噶尔丹。由于神助,打败了蛮夷。皇帝奖给方丈一枚特别的印章。60年后,邪恶的福州知府渴望得到那枚仍由附近的和尚们保存着的珍贵印章。于是,他首先设法使雍正皇帝相信,少林寺的和尚要造反。然后,在一个名叫亚七的叛变的和尚帮助下,他烧了庙宇,杀死了几乎全部和尚,只有五人带着那枚印逃到省里一座高山的另一庙宇中。在那里,他们发现一个瓷香炉漂浮在小溪上,上有“反清复明”字样。香炉闪着红光[37],显示出一把神奇的剑。发现这些以后,突然有五个生人神秘地加入到五个和尚中。这五个人就是“虎将军”和——按某些说法坚持认为的——明朝末代皇帝的十四岁孙子。他们歃血盟誓,举起造反的义旗。在首次与清军的遭遇中,他们被击溃。在被追逐之中,弟兄们分为五大房,散布在南方和中原,发誓要继续同万恶的清朝作斗争。[38]
这个杂凑的传说与真正的社团历史毫无关系。确实有一座少林寺,以中国拳术的发源地而著称,但它是在唐朝的河南。有十三名武功和尚帮助了皇帝的传说,那是指唐太宗,他的敌人是王世充,事情发生在7世纪。1674年也确曾有过一场叛乱,但其首领是在台湾的忠于明朝的朱一贵。当然,历史上的一些社团确实是从宗教礼仪神话中产生的。既然首次可信的历史把他们同1786年发生在台湾的林爽文起义联系在一起,看来很清楚,三合会起源于台湾,他们从那里迁移到大陆的福建,传说中的庙宇就在这里。18世纪末的白莲教叛乱之后,他们散布于整个华南,同其他一些元朝佛教组织传下来的分支——青莲、无为、八卦等教派一起,周期性地搅乱社会的外表。1800年以后,每一次小叛乱通常都要引起三合会的活动——常常以复明为名,如1813年八卦教叛乱, 1814年朱毛里叛乱,1832年赵福才的瑶乱等等。[39]
传说中对这些晚些时候的历史只字未提。但是,在某一方面,严密警戒的仪式,比那些关于三合会活动的枯燥的历史记载更富有启示。它的秘密性与中国家村生活的公开性形成鲜明的对照。[40]像围以高墙的衙门或是紫禁城,秘密社会也围着一层使人敬畏的礼仪外壳。在那个农业帝国的乡村范围内,三合会作为一个反对派,作为社会之中的一个政治机体存在着。不仅如此,秘密社会代表着一种人为的但却完整的又一社会制度。入会就是新生,就是进入一种新的永恒的关系。社会差别就会被废除,一个伟大的统一就会出现。
“我等谨遵天意,结为一体,立志推翻清朝,恢复明朝,以使天地之意志再次合一……今晚我等对天起誓,天下所有兄弟皆为同胞,如一父所生,一母所养,同祖同宗。”[41]这是任何力量也不能破坏的纽带。盟誓之后,每人饮血酒,然后学习辨认的特殊记号。[42]“如果我像亚七那样成为叛徒,就让我的头像这只白鸡的头一样被割下”[43]。这是真正的血缘的手足之情,一种人为的亲属关系,其作用与家庭相似。[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