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大门口的陌生人:抵抗的政治 (1842—1849)(第18/22页)
[43] 《鸦片战争》,第4册,第35页。《19世纪中国的团练》,第121—122页。
[44]《战时和议和后的中国》,2∶29—33页。民国《东莞县志》,卷34, 23下。《19世纪中国的团练》,第122页。
[45]FO228/40,“李太郭—璞鼎查”,快件8, 1844年5月1日。
[46]关于进城问题,有不少杰出的论述,尤有价值的是John J.Nolde的《广州城问题》和《1849年的伪诏》,后者发表于《亚洲研究杂志》,20∶299—315页,1960—1961。
[47]Nathan A.Pelcovis: 《中国通与外交部》,纽约,1948,第2—3页。又,Arthur Redford:《曼彻斯特商人与对外贸易》,曼彻斯特,1934,第九章。《林大臣与鸦片战争》,第2章。
[48]《中国通与外交部》,第14页。
[49]参见本书第八章。
[50]利物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中国:利物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与巴麦尊子爵关于1847年广州敌对行动的通信》,利物浦,无出版年份,第12页。
[51]《密切尔报告》是1852年为英国外交部准备的一份分析远东贸易形势的文件。报告认为,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它第一次暗示曼彻斯特的商人们梦想清帝国疆土内的四亿消费者是一个无限的市场,不过是一个神话。
[52]《中国通与外交部》,第4、16页。
[53]Elie Halevy:《皮尔和柯布顿时代:英国人民的历史,1841—1852》,伦敦,1947,第1—3章。
[54] 《中国近代历史文选》,第27节。《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56页。
[55]《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 15章。
[56]《中国与西方,1858—1861,总理衙门的源起》,马萨诸塞,剑桥,1964,第14页。
[57]《中西纪事》,卷6, 12上—12下。《三元里抗英简史》,见《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第286—287页。《中国丛报》,10∶527—528页,1841年1—12月。
[58]在此之后,考试期间常发生反对洋人的骚动。其时,来自乡村的生童怀有热烈的仇外情绪,会集府城,在强烈的感情压抑下受试。见《中国与基督教》,第86页。
[59]《乡村中国:19世纪帝国的控制》,第433—436页。《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72页。
[60]《叶名琛总督和广州事件》。《广州城问题》,第183—193页。
[61]FO17/59,“璞鼎查—阿伯丁”,快件71, 1842年12月20日。《复仇神号在中国》,第377页。《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60—371页。《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第83页。
[62]对这些事的详细记述,见《1849年的伪诏》。
[63]FO17/71,“璞鼎查—阿伯丁”,快件163, 1843年12月14日;“耆英—璞鼎查”,上述快件之附件1。《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28页。
[64]德庇时曾任东印度公司翻译,1816年随阿美士德使团去过北京。
[65]《大不列颠和中国》,第115—134页。
[66]FO228/51,“马额峨—德庇时”,快件53(译为英文),1845年6月6日。
[67]FO228/51,“马额峨—德庇时”,快件73, 1845年9月27日。
[68]FO228/51,“马额峨—德庇时”,快件93, 1845年11月19日。
[69]如果用急件传送,实际上只要一个月左右。
[70]按照《南京条约》第12条,鸦片战争赔款付清后,英国就将舟山还给中国。FO228/51,“马额峨—德庇时”,快件107, 1845年12月18日;快件112, 1845年12月31日。
[71]FO228/61,“马额峨—德庇时”,快件11, 1846年1月22日。
[72]《中西纪事》,卷13, 3上。
[73]FO228/61,英国人翻译的“公告”,快件8,附件1, 1846年1月21日。
[74]《中西纪事》,卷13, 2下—3上。光绪《广州府志》,卷81, 43上—43上。《清代通史》,第3卷,第458页。陆钦墀:《英法联军占据广州始末》,见《史学年报》2.5∶267页,1938年12月。
[75]弗莱明叛乱(Flemish rlvolts),19、20世纪比利时境内说德语的弗莱明人的民族主义运动。瓦特泰勒起义(Wat Tyler's rebellion),英国14世纪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泰波利分子(Taborites),15世纪波希米业胡斯分子中的一个军事集团。——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