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流血的季节 第十八章 1944年,华盛顿(第16/18页)

“就是它了。”铁路工人雪茄说。

劳埃德的脉搏加快了。如果雪茄判断无误的话,这应该是德军派往诺曼底战场的军列,载有一千多名德军——应该是多列运兵车的第一列。劳埃德的任务是不让这列车和随后的德军军列通过这个隧道。

接着他观察到其他一些情况。一架飞机正在追踪这列军列。他看见这架飞机跟着军列亦步亦趋,还在慢慢降低高度。

飞机是英国的。

劳埃德认出这是架霍克式对地攻击机,一架单人驾驶的战斗机。霍克式对地攻击机经常深入敌境,执行干扰敌方联络的危险任务。驾驶飞机的一定是个非常骁勇的悍将,劳埃德心想。

但攻击机的出现搅乱了劳埃德的计划。他不希望军列在进入隧道前被毁。

“真该死。”他小声骂了一句。

这时,攻击机对列车车厢开火了。

退伍兵说:“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劳埃德用英语说:“鬼知道。”

这时,他清晰地看到火车上既挂着旅客车厢,也挂着运送家畜的车厢。不过家畜车厢里载的也可能是德国兵。

在越过火车时,飞得越来越快的攻击机不断猛烈地向车厢发射炮弹。飞机上配备四门有炮弹带的加农炮,“咔哒、咔哒”的炮弹声盖过了飞机的引擎声和火车的隆隆声。劳埃德不禁为火车上那些成为活靶子的德国兵惋惜起来,他们根本无处可逃。他不知道飞行员为什么不发射火箭炮,虽然没有一般的炮弹精准,但能给火车和汽车造成重创。也许已经在之前的交战中用光了吧。

一些德国兵勇敢的把头伸出窗外,用步枪和手枪向飞机射击,但发射的子弹连飞机的边都碰不着。

不过,劳埃德很快就发现德国兵在机车后面的平板车后面架起了一门轻型的高射炮。两个炮手手忙脚乱地架起炮,填上炮弹。炮座微微偏移,炮口对准英国的对地攻击机。

飞行员似乎没有看见那门高射炮,他继续沿着车厢的顶部朝前飞,发射的炮弹不断撕裂车厢的顶棚,在车厢中炸开。

高射炮开火了,但没能击中英国战斗机。

劳埃德觉得自己很有可能认识这个战斗机飞行员。英国此时仅有五千名空军飞行员,其中许多参加过黛西的聚会。他们中有赫伯特·圣约翰,赫伯特是个剑桥的高材生,几周前他还和劳埃德一起回忆过两人在剑桥的青葱岁月。有丹尼斯·乔瑟,乔瑟出生于西印度群岛,毕业于圣三一学院的他对英国淡而无味的饭食牢骚满腹,每顿饭都有的土豆泥尤其令他苦不堪言。有布莱恩·曼特尔,曼特尔是他最后一次穿越比利牛斯山时带着的澳大利亚飞行员,曼特尔非常勇敢,和劳埃德交情很好。

高射炮再次射击,但还是没有击中。

飞行员不是没看见高射炮,就是觉得高射炮不能对自己造成实质性的危害。他没有躲避高射炮的打击,而是冒险飞在运兵车顶上,继续对车厢进行打击。

列车快要开进隧道时,战斗机终于被高射炮击中了。

飞机发动机燃起大火,接着喷出一股黑烟。这时,飞行员才把飞机驶离火车轨道,但已经太迟了。

火车进隧道了,车厢从劳埃德眼前疾驰而过。他看见每节车厢里都有上百名德国士兵。

对地攻击机朝劳埃德的方向掉了下来,一时间劳埃德还以为飞机要掉在他躺着的地方了。他平躺在地,愚蠢地把双手抱在头顶,觉得这样就能保护自己似的。

攻击机在他头顶一百英尺的高度挣扎。

退伍兵按下了炸药的按钮。

隧道里传出雷鸣般的爆炸声,接着是车厢出轨相互碰撞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起先,满载士兵的车厢继续在往隧道里涌入。但很快,列车车厢就和前面的车厢相撞,被阻拦在隧道外面。最后两节更是腾空而起,形成了一个倒转的“V”字。车厢里的士兵发出痛苦的悲鸣声。所有车厢都冲出了路轨,像散落的火柴一样躺在隧道口两侧。铁皮像纸张一样皱着,碎玻璃雨点似的落在路堤上,掉在三个破坏者身上——退伍兵、雪茄和劳埃德很有可能被自己引发的爆炸害死。他们几乎没做任何交流,便不约而同地站起身,向远处狂奔。

到达安全的距离以后,一切都结束了。隧道里涌出浓浓的黑烟:不大会有人会在如此激烈的碰撞和剧烈的爆炸后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