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7/16页)

7月底,东京大本营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长野县人),分别给拉孟守备队发来所谓嘉奖电,内容就不用说了,那些话都可以猜想到。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也来电了,他希望守备队为了大局而坚守到9月上旬。第113联队长松井秀治的电报内容还比较实在,叫真锅邦人做好焚烧军旗的准备,也就是准备着全员战死……

种种迹象表明,战事到7月20日前后,松山虽然打了一个半月了,重庆的蒋介石还没发脾气,对一线将士仍以激励为主,这从下旬的电文中可以得到证实。但卫立煌开始坐不住了,每日催促何绍周。为肃清滚龙坡的日军堡垒,何绍周下令,将山炮推至日军堡垒前进行直射。衡阳的日军此时也在做着同样的事。7月底,第8军副军长李弥由龙陵调回松山。李是云南本地人,为人精明强干,打仗时善抓要害。李弥来到松山,了解到先前的战况,看完最新绘出的日军火力分布图,又派人进行火力侦察后,告诉何绍周一句话:堡垒与火力点需要一个个摧毁,不要怕耽误时间,最慢的就是最快的!

六攻松山,仍主打滚龙坡,远征军步步为营,初次使用的火焰喷射器发挥了巨大功效,日军堡垒里不断蹿出“火人”。第82师第246团一部冲入滚龙坡上的已高地,日军也冲出堡垒,双方展开白刃战。这一队远征军士兵都是新兵,在拼刺刀技术上显然甚逊于日军,虽然人数三倍于敌,但15分钟后就倒下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岌岌可危。就在这时候,在千米外竹子坡观战的何绍周下了道狠命令:叫炮兵直接轰击胶着难分的两军士兵。炮兵不忍下手。何绍周严令轰击。后来何解释:按当时的情况,打下去,攻上高地的中国士兵会全部阵亡,与其叫他们被日军刺死,不如趁着将日军引出堡垒的机会,跟敌人同归于尽,否则的话功败垂成,士兵们重新攻击时,照样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炮兵忍泪发炮,在炮弹打出去的时候,都下意识地背过身去。

8月2日,滚龙坡攻占在即。宋希濂特意从龙陵战场回松山观战。

第103师的部队在这一天终于拿下滚龙坡,但一路上已经堆尸如山。

事实上,滚龙坡只是日军的前进阵地,而非主阵地,所以距完全攻占松山还有遥远的距离。

进入8月后,蒋介石已经渐渐转怒,令何应钦直接向侄子何绍周转达其务必快速攻克松山的命令;又电告卫立煌,若松山久攻不下以致于影响大局,军、师、团长以贻误战机领罪。何绍周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最难啃的骨头是松山主峰远征军先后四次攻上但皆无功而返的子高地。这个高地由日军中队长辻义夫大尉率70多人扼守,依托坚固的母堡以及侧击的子堡和四周的隐蔽火力点,先后射杀射伤了500多名远征军士兵。

在8月初的军部会议上,第82师师长王伯勋经部下提醒,进而向何绍周建议:采用坑道爆破的办法炸掉子高地上的日军母堡,也就是挖地道,把炸药塞进日军母堡下面。看上去是创意进攻,本质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8月中旬,在美军顾问团军官斯佩德上校协调下,15吨TNT烈性炸药从加拿大直接运抵保山机场,随后转至松山前线(这种联动协同效率还是很高的)。

这种爆破没任何先例。

为检验效果,最初向王伯勋提议使用坑道爆破法的第82师工兵连连长刘栋臣,奉命选择一处无名小高地(日军称之为绪方山)进行实验。对这次爆破,日本人记载如下:“有一天晚上,早见上等兵站岗时,仿佛听到地面有轻微的响声,于是他就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突然听到了铲子和挖土混在一起的声音,还闻到地下冒上来的火药味,由于绪方山阵地位于一处绝壁之上,看来中国军队已经在下面横着挖洞了,早见上等兵立即向分队长浅井高吉伍长作了汇报,于是全体人员起来悄悄离开了阵地,天亮之前的3点左右,在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中,整个阵地被吹上了天。不过,约30名守备队员却安然无恙。”(太田毅:《松山——全军覆灭战场之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