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5/16页)
5月底宋希濂作出决断。没想到的是,当他的部队拿下松山时,已经是初秋的9月了。
十攻松山
松山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紧邻着天险怒江,属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系,由大松山、小松山等二十多个山头组成,最高峰2200多米,滇缅公路蜿蜒由山间穿过。自1942年春侵入滇西受阻惠通桥后,日军就一直盘踞在西岸的松山,长期经营这个据点。在随后的两年里,自称拉孟守备队的第56师第113联队的士兵(这个番号曾被武汉会战期间的第106师团拥有。1940年春,第106师团解散,第113联队番号随之在熊本撤销。5个月后,第56师团成立,第113联队又在福冈恢复并编入该师团),这些来自日本九州福冈的前矿工们,用自己所擅长的鼹鼠般的挖掘技术,在杀气逼人的高山松林间,把松山挖建城一个巨大的战斗堡垒。
腾冲地区被攻后,原本守备松山的第113联队长松井秀治奉命带着部分兵力前往腾冲支援,剩下的士兵由步兵第113联队一部、师团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的两个中队组成,配属有辎重兵、通信兵、卫生兵、给水防疫部队等,总兵力1360人。松井走后,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长金光惠次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少尉候补生7期,冈山县人)少佐因军衔最高,而被任命为守备队队长。此时他已年近半百。虽然被任命为松山的守备队队长,对由于对步兵作战不擅长,故而阵地上真正起到指挥作用的,是残酷冷血、战斗经验丰富的联队副官真锅邦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56期,福冈县人)大尉。
金光、真锅率部扼守的松山阵地之构成如下:
主阵地:黄土坡(1、2、3、4号高地,远征军作战地图上所标的1、2号高地,日军称松山阵地;3、4号高地,日军称西山阵地)、大垴子(子高地,松山主峰中央高地,日军称关山阵地,后被坑道爆破之高地)、马鹿塘(马鹿塘高地,日军称横股阵地)、大寨、黄家水井(未高地,日军称里山阵地)、官坟坡(丑、寅、卯高地,日军称音部山,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本部,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率部据守)、小松山(辰、巳、午高地,第113联队本部,战役实际指挥官联队副官真锅邦人率部据守)。主阵地之前,还有滚龙坡、大垭口、阴登山等多个前进阵地。
每个主阵地上都有子母堡,用带有散兵掩蔽部(在壕壁挖设)的战壕连接。战壕前后左右有侧击火力点。炮兵通常控制在母堡后身,但亦可以通过交通壕移动。阵地前没任何死角,攻击部队上来后无立足之地。堡垒都有巧妙的伪装,很难被发觉,甚至战壕也有掩盖物。松山之战两年后,西南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亲入现场观察日军的战斗工事:“敌堡垒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又有于下层之四周筑地下室者。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之木桩,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堡垒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弹重炮命中不能破坏,内部所受之震荡亦微。堡垒内三层之间,亦盖以圆木径50厘米者二三层,故上层倒塌不致影响下层。”(不过松山阵地只能说是半永久性战斗工事或加强版的野战工事,后来的战事表明,火焰喷射器对日军的这种加强版野战工事还是很管用的)。
6月4日,在宋希濂调遣下,钟彬第71军一部(刘又军新28师两个团,后配置黄杰第6军洪行新39师一个团),开始对松山发起进攻。
新28师原来属第66军,入缅作战溃退回国后被宋希濂收编,归之于第11集团军第71军(以抗战之初首攻上海日军的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为基干组成),同时将第36师调出,为集团军直属独立师。
一攻松山中,在对敌情、阵地完全不明的情况下,新28师稀里糊涂地打了将近一个月,到7月初,付出巨大伤亡后,打下了三个日军少量部队扼守的前进阵地:腊勐街、竹子坡和阴登山,之后再无任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