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64/74页)
全州就是这样丢的。
也就是说,最后陈牧农不仅没遵从蒋介石的死守命令,也没执行张发奎的滞敌命令,在还没正式接战的情况下,就爆破了城内储藏的150万发步机枪子弹和弄不走的军需品,然后弃城而逃了。既然不接战,拥有美式装备的第93军大老远地从四川跑到广西全州干什么去了?两个星期后,第13师团长赤鹿理派长期在步兵学校任职被认为是步兵战术专家的部下第116联队长大坪进视察全州城外的阵地。大坪看后写了份报告,内容大致如下:极坚固,以洞穴和碉堡为中心组成复合阵地,纵深达到4公里。拥有这样的阵地,竟不发一枪就撤退,重庆军意欲何为?莫非要在桂林进行最强的抵抗?
日本人的这种迷糊,是正面战场上国军的耻辱。
全州守军不战而退的同一天,云南方向的中国远征军全歼了腾冲日军第56师团的守备队,迫使其焚烧了军旗。
全州是第4战区最重要的军需品囤积地之一,被陈牧农引爆的除了上百万发子弹外,还有很多美援物资,包括珍贵的航空汽油。全州弃城当天,史迪威飞抵桂林,跟张发奎见面,质问道:“全州守军为什么不跟日军战斗就跑了?美国飞行员和中国飞行员并肩冒着生命危险,飞越喜马拉雅山把军需物资运过来,就是为了叫不战而退的将领烧掉?”
张发奎无言以对,只好说:“第93军属于中央军,这件事得直接问蒋委员长。”
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彼此的勾心斗角、冷嘲热讽和互相看不上眼,前者称后者是神经病,后者称前者是顽固无知的“花生米”。在这里没兴趣作更多的提及,只是想大致说一下:两个人都有问题。史迪威优点明显,缺点也突出,在具备军人应有的积极主动的攻击精神的同时,缺乏作战经验并且刚愎自用;蒋介石的优缺点就不必说了。史迪威难以理解蒋介石对日作战所秉持的保守策略,更无法理解在他眼里的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掌控着国家;蒋介石则无法接受史迪威作为一个将领对他指手画脚和明里暗地的不尊重。当然两个人也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固执。总之,两个人的各种别扭是复杂的,原因既关涉个人性格,也关涉民族性格,更关涉国家层面上的既定战略和利益问题。
本来跟蒋介石就水火不容,经全州事件刺激,使得史迪威一回到重庆就再次跟蒋介石吵起来。蒋表示,一定要严厉制裁陈牧农,同时,告诉史迪威:因广西战局所迫,可能要从缅北前线调回一个军。史迪威听后更不乐意了,两个人彻底闹翻。正如前面说到的那样,此前史迪威已通过罗斯福之口,要蒋介石交出军队指挥权。这时候的蒋介石自然没法向美国人示强,只能采取各种拖延战术。但全州事件后,罗斯福向蒋介石下达了最后通牒。蒋介石一看实在拖不过了,表示同意美国人出任中国军队总司令,但有一个条件:这个人不能是史迪威。后来,他又通过宋美龄给罗斯福发出一份措辞强硬的电报。最终还是罗斯福妥协了,用温和的魏德迈取代了史迪威。
就这样,蒋介石保住了自己的军权。
蒋介石下令将陈牧农关押,随后既没交重庆军法执行总监部会审,也没押赴柳州第4战区司令长官部,而是在桂林叫警备司令韦云淞将之就地正法(所谓因失长沙而被枪毙的张德能是张发奎的侄子,张发奎置作为中央军将领的陈牧农于死地是为报复蒋介石,是个十分离谱的谣传。张德能为华侨之后,与张发奎毫无关系)。如果说长沙张德能被枪毙多少还有点些冤,那么全州的陈牧农则完全无情可谅。蒋介石下令在桂林处决陈牧农,叫作为桂军将领的韦云淞执行,则多少有点杀鸡给猴看的意思。日军马上就要攻打桂林了,在开打前,杀一个临阵脱逃的军长,对桂林守军自然有一定的警告作用。
再说赤鹿理的第13师团,所辖海福联队轻占全州(除桂林外,攻入广西以及进入贵州省境后,三个最重要的作战目标:全州、柳州、独山皆由此联队攻占),意味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第11军从衡阳向前推进了将近300公里,不但畑俊六为之惊讶,就连第11军内部也出乎意料。速度如此之快,很大原因在于横山勇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前线最新形势,而他的参谋们又能用最快的速度形成作战方案,这个方案同样能用最快的速度下达到各部队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