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43/74页)

葛先才走后,方先觉再征求大家的意见,周庆祥依旧坚持突围。

就在这时候,企盼中的蒋介石的电报到了:“第62军、第79军正排除万难,突破当面敌军,不日可达城郊。守军不作突围准备。”

方先觉读完电报,看了看大家。

周庆祥认为所谓援军即将到来这件事,是根本无法指望的,衡阳守军的命运只握在自己手里。方先觉闭着眼想了两分钟,最后决定不作突围准备,继续进行死守。当晚,他登上中央银行顶楼平台,眺望衡阳夜色,由南而北,枪声不息,光焰炽烈,如舞动的火龙。

第二天,蒋介石再来电报,告诉方先觉:无论守军兵力如何短缺,都要编成突击队,向援军来的方向出击。方先觉大喜,认为援军真的可以指望。实际上,他错过了衡阳突围的最佳时机。

就在7月19日,日军再次停止总攻。

伊藤正德《最后的帝国陆军之死斗篇》这样记述:“我军再度发起总攻之后,除和上次一样,仅夺取极小部分阵地外,依然无所进展,而伤亡却更惨重,两个师团之原任中队长已所剩无几,大部分步兵中队已变为由士官代理,勉强支撑战斗之惨局。第二次之总攻,又有联队长一名、大队长六名相继战死,而攻击之前途却仍不见乐观,于是攻击再度停止。”

在前一天,日本国内政局发生动荡:7月18日,日本首相兼陆军大臣、参谋总长东条英机因马里亚纳海战的惨败而被迫辞去全部职务。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塞班岛、提尼安岛)陷落,就等于美国人撕破了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其本土已暴露在“B29”轰炸机的半径内了。

接替东条的是时任朝鲜总督的小矶国昭。

选小矶是没办法的事。仗打到这个份儿上了,不可能找个文官出任首相,只能从具有大将军衔的将军里选一个。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士翻遍花名册后发现:除了在前线的(有人希望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组阁,但天皇认为寺内不能离开南洋),就是已垂垂老矣的,选来选去好像只有小矶合适。不倒翁杉山元再次出任陆军大臣。在关东军做了多年司令官的梅津美治郎出任陆军参谋本部总长。

“一号作战”剩下的作战还有没有必要打在这时候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号作战”被俗称大陆纵贯作战,但首要作战目的是摧毁中国西南的空军基地。现在马里亚纳群岛已被攻陷,美国人的轰炸机可以从这里直接轰炸日本,以广西桂柳为中心的中国西南空军基地不再具备先前的军事价值。东京军部的很多人认为:为了面子,衡阳还是要打下来,但广西就没必要打了。这个意见遭到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东京的情况就是这样,少将、中将乃至于大将都反对的事,只要坐在具体操纵位子上的少佐、中佐或大佐坚持,那么这件事就会坚持干下去,“一号作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日军之所以在衡阳战场停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守军打得依旧顽强;二是日军弹药再度缺乏,兵力也残缺得紧;三是衡阳外围中国援军的攻击。日本人记述:“第79、62军似与衡阳城内之敌相策应,各派部分兵力到衡阳西北和西南方,另有一支敌军再次潜入泉溪市(衡阳东10公里)附近。”

7月20日这一天,很久没搭理方先觉的薛岳,突然给衡阳发了封电报,大意是:湘东部队正在反击,罗奇第37军今日抵达五马归槽一带。这就算日军战史里所说的“潜入泉溪”的中国军队。对湘东的部队方先觉是不抱希望的。他寄予希望的是黄涛第62军和王甲本第79军。同一天,率先迫近衡阳的黄涛用电台跟方先觉取得联络,称即将攻到城外五里亭,叫守军派一支人马到那里接应。

方先觉更为兴奋,立即精选了150人,由特务营营长曹华亭率领。20日入夜后,在第3师第8团张金祥部的掩护下,从西南面奋力杀出重围,在21日凌晨时分,抵达西南10公里外的五里亭,却没发现援军。后来援军又来电,称进至五里亭的部队,因干粮携带不足而退。这是充足的理由,又是荒诞的理由,只是苦了衡阳守军。这时候,曹营长和部下有两种选择,一是冒死返回衡阳,二是趁机散去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