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第9/15页)

然而,人们一旦尝到自由的滋味就会爱上它,在得到完全无限的自由之前就不会罢手。即便是同海外“旧世界”的松弛联系,也让巴西感到无比煎熬。直到1822年成为帝国,巴西才开始了真正的独立。或者更确切地说,直到那时,巴西才开始具备了独立的条件,因为它的独立仅限于政治层面;而在经济层面,巴西对英国和其他工业国的依赖程度比对葡萄牙更甚。里斯本的禁令一度阻碍了巴西经济的发展,使它未能投入到十八世纪末改造世界的工业革命中去。在巴西独立之前,其殖民地商品出口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这里拥有奴隶,劳动力价格低廉。在经济层面,巴西依然是美洲的龙头老大。直到宣布独立之后,巴西的出口总额依旧在美国之上,有几年中甚至与英国不相上下。可是在十九世纪,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要素——机器。在利物浦与曼彻斯特,只需一台蒸汽机与十几个工人,就能抵得过上百甚至上千个奴隶创造的价值。从那之后,手工生产便再也不能同机器工业相抗衡,就像赤裸的土著人无法用弓箭战胜大炮一样。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落后是致命的,而另一个不利条件则加剧了这种情况。尽管巴西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矿藏品种,却恰恰缺少十九世纪最具决定性的能源——煤炭。

在这个关键时刻,几乎所有的机械与交通工具都要依靠煤炭驱动;可在巴西广袤的国土之上,居然连一个煤矿都找不到。每公斤煤炭都要从远方进口,用巨额的蔗糖作交换,而蔗糖的价格却在不断下跌。因此所有的交通方式都变得十分昂贵。不仅如此,由于群山遮挡,铁路建造也十分落后,而且进程缓慢。在欧洲与北美,工业生产与运输速度逐年加快,已经提高了百倍千倍;可是巴西的土地却不肯出产煤矿,连绵的山脉制造了巨大的困难,蜿蜒的河流也仿佛在同新世纪作对。结果很快显露出来:每过五年巴西就会落后一大步。尤其是在北部地区,由于交通不够发达,已经陷入到不可避免的衰退之中。在这个时期的美国,从东向西、由南向北都建起了密集的铁路网络;可在几乎同等大小的巴西,十分之九的地区都不得不依靠步行。在密西西比河、哈得孙河与圣洛伦索河上,蒸汽机船川流不息;但在亚马逊河与圣弗朗西斯科河上,却连一根烟囱也很难见到。在那个时代的欧洲与美国,煤炭、工厂、商业中心、钢铁工业、城镇、港口齐心协力,抓紧每分每秒工作生产,全国产能也在逐年提高;而巴西在进入十九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依然像在十八世纪、十七世纪甚至十六世纪那样停滞不前,只能生产单一的原材料,在世界市场中没有任何发言权。

就这样,经济贸易衰退了,巴西也从美洲国家的龙头老大掉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十九世纪初期巴西的经济状况有些自相矛盾。尽管巴西是世界上铁矿石最多的国家,可它的所有机械工具却必须依赖进口。尽管这里棉产量十分丰富,可棉织品却必须从英国购买。尽管这里有着无尽的森林资源,可它却连一张纸都生产不出。所有无法通过原始手工生产方式获得的产品,都必须从国外进口。巴西同之前一样,必须有充足的资本才能组织起工业生产,才能拯救这个国家。可自从金矿枯竭之后,巴西资金缺乏,所有的铁路、工厂以及大型企业都必须由英国、法国或比利时建立,仿佛巴西仍是一个殖民地,不得不受到全世界的盘剥。在那个时代,以丰富能源为支撑的生产活力是国民经济的决定性因素;而巴西却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生产方式与贸易手段,几乎完全陷入衰退之中。巴西经济又一次跌入谷底。

可是这个国家却有着无尽的潜力,能够通过迅速转型化解掉每一场危机。这也是巴西发展中的特点,一旦主要出口产品陷入困难,马上会有另一种商品取而代之,并且更加有利可图。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巴西屡次创造经济奇迹:十七世纪时蔗糖产业迅速崛起,十八世纪发现了钻石与黄金,而十九世纪的救世主则是咖啡。在继“白色黄金”与“金色黄金”之后,它开启了“棕色黄金”的时代,之后又短暂地被“红色黄金”橡胶所取代。巴西凭借咖啡取得了举世无双的胜利,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前半期,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最古老的因素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土地的肥沃、种植的简便与生产过程的原始,正是这些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咖啡不能用机器种植,只有在这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奴隶的价值才会高于机器的飞轮。就像蔗糖、可可、烟草一样,咖啡也能给人带来极致的享受;它其实正是蔗糖与烟草的补充品,因为在宴饮之后,这三样东西是最理想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