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长城上的希望之门(第7/12页)

蓝理捷对于打听和销售活动十分积极。他水到渠成地当选苏富比拍卖行北美地区的总经理,在那个位置一直干到1985年退休。之后,他在纽约创办了自己的古董店蓝理捷东方艺术公司。蓝理捷本人一副学究模样,喜欢善意搞笑,成了高端研讨会的熟面孔。那些研讨活动均与莫衷一是、复杂的中国艺术品贸易有关。2013年4月,他向美国国务院文化财产顾问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声明,表明目前他对相关事务的看法。当时,该委员会的成员们正在权衡是否续签一份为期五年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1月,在布什政府移交权力的前几天,北京和华盛顿签署了那份文件。

备忘录条款规定:中国改善文物保护和博物馆教育,延长出借文物展览的期限,促进中美双方在此领域的教育交流。美国将视从中国进口任何考古文物非法,范围涵盖自旧石器时期至唐代,未经官方批准,禁止进口超过250年历史的任何中国雕塑和墙壁艺术。该备忘录与美国同其他13个文物丰富国家签署的备忘录相似,延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禁止非法交易文化财产的《1970年公约》精神(1972年,在尼克松总统的要求下,美国加入了该公约)。

在提交上述顾问委员会的声明中,蓝理捷强调:中美签署谅解备忘录的目的,“很值得尊敬”。但是,美国海关的限制,“肯定不会对中国有明显影响。因为,在国际市场销售的中国艺术品中,美国购买的份额很小”。他从3家国际拍卖行拿到了相关统计数字(保证不透露买家身份),进一步详述道:“中国艺术品的中国买家,同样支配了中国之外的市场。2012年,邦瀚斯、佳士得、苏富比3家国际领先拍卖行的销售统计显示,中国买家掏出的美元,占据了它们销售额的70%。”

以英国视角看,那种拍卖价格的突然转向,也算挺有意思。因为,历史上的英国士兵、商人和传教士们,曾大量出口中国文物。其中最大的战利品,是1860年破坏圆明园时掠获的东西。2011年,在伦敦一场拍卖会上,一位匿名中国买家以49万英镑(约764694美元),竞拍买下了一个小金盒子,上面刻着“从圆明园掠夺”及其捕获者詹姆斯·加纳的签字。加纳曾是英国“国王骑兵卫队”的队长。他的后人把那个金盒子拿出来拍卖。很快,为搜寻类似纪念品,英国各地的阁楼、酒窖和车库,都被翻了个底儿朝天,引发了英国《每日邮报》的一连串报道。那份报纸属于英国中产阶级在伦敦新闻界选定的喉舌。有关报道的题目均十分博人眼球,如《我们的瓷罐超凡惊世!别以为你餐具柜中的中国瓷器一文不值》,以及《中国瓷瓶的咒语》(指一件明代长颈瓶以228000英镑售出,引发了卖家家人之间相互交恶、对簿公堂)等。

应当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并未正式明确要求西方主要博物馆返还文物,特别是返还那些据称属于被掠夺的艺术品。有时,中国政府也要求拍卖行撤掉源于中国古代宫廷的拍卖文物。中国政府通过代理机构,已把阻止拍卖变成了一场文化竞赛,依靠购买助推艺术品回流。对于成功拍下“宫廷”文物,之后将其捐赠给国家的富裕中国收藏家,中国政府予以奖励。对于公众的相关抗议活动,中国政府采取了鼓励或制止的不同措施。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惹恼北京后,就出现过那种情形。2013年12月,在访问亚洲期间,卡梅伦曾顺访中国,因英国的历史行为,遭受了不少数落。

卡梅伦抵达北京时,善意地开通了新浪微博(中国版Twitter)。据说,几天之内,他就被25万条微博留言淹没。其中的话题翻来覆去,均与圆明园有关:“你准备何时赔偿我们的圆明园?”卡梅伦访华的最后一站,是中国西部的成都。一位提问者追问卡梅伦,称他想知道英国何时,以及是否会把23000件文物归还中国。据说,那些文物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属于非法掠夺文物。据《每日邮报》报道,中国街道上传递的消息也是:“还我珍宝!”

总而言之,中国收复文物的活动,已成为本世纪最古怪、最不可预期、最昂贵的文化战争。它的战线各不相同,涵盖了穷街僻巷的古董店、大学教室和高端拍卖行。在那场文化战争中,有形形色色的参战者,包括比利时古董商、保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