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敌国财产(第7/9页)
德·海特留在加尔斯托夫的藏品孤独无助,要拿回它们更加困难。1949年,那个地方划归了东德。苏联占领军将其亚洲收藏中的精选藏品,作为战利品送给了共产主义同盟。它们一直停留在柏林的博物馆岛。之后,形成了一个奇怪结果。约翰尼斯·伊藤是画家和包豪斯艺术色彩理论家,后来担任了里特贝格博物馆的馆长。1951年6月,伊藤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了补鞋匠提图斯·卡默勒去世的讣告。弗拉基米尔·列宁在苏黎世居住时,那人曾是他的房东。伊藤知道,苏联人曾花费多年时间,试图说服卡默勒出售位于斯皮埃尔格塞林荫道两间房屋中的东西。1916年至1917年流亡期间,列宁和同伴纳德扎达·克鲁普斯卡娅曾在那里居住。之后乘坐闷罐车抵达圣彼得堡的芬兰火车站,发动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卡默勒鞋匠拒绝了莫斯科的所有报价。然而,他的儿子可不是一块铁板。伊藤设法买下了列宁的茶杯,后来又买下了一个刨光茶叶过滤器,最后,又变魔术似的买到了两把黄油刀。伊藤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文物”,从东德交换了两卡车共23尊中国雕像,随后运入里特贝格博物馆大门。
1941年,德·海特授权昌西·哈姆林和阿尔弗烈德·扎尔莫尼每年从他被冻结的美国银行账户中提取6000美元,用于征购艺术品。哈姆林是美国布法罗博物馆董事会会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创始人。扎尔莫尼是哈姆林的朋友,当时已久居美国。美国的“敌国财产管理办公室”批准了那笔交易。美国人用那些钱征集了约44件艺术品,包括非洲、前哥伦布时期以及亚洲艺术品,将它们直接送往布法罗博物馆保存。实际上,德·海特并未真正作为收藏家拥有过那些藏品。扎尔莫尼将此举称为:“没有损失的借贷。”那些藏品在布法罗博物馆展出,直到1951年,美国政府依据“财产交托令”18344号和《禁止与敌国贸易法》,将那批东西没收。
瑞士曾宣告德·海特无罪。他以此武装自己,进行上诉,试图追索自己的藏品。但是,德·海特此次以及以后的复审请求,均被华盛顿特区地区法院驳回。该法院发现,原告德·海特蓄意拒绝提供涉及他在第三帝国期间从事的资金转移活动的有关文件。美国政府掌握的证据是海因里希·鲁布克的证词,他曾担任过蒂森银行的经理,在苏联蹲了5年大牢,最近才返回德国。1950年,鲁布克在德国写了一份宣誓书,宣称德·海特对德国反间谍机构转移资金的真正性质心知肚明。鲁布克宣称在卢加诺见过德·海特(据记录,于1939年),曾问他是否准备照顾那些转账事宜。德国反间谍机构迫使德·海特转移资金到国外,他可按惯例依据营业额获取佣金。鲁布克写道,德·海特男爵知道“支付属于机密性质,命令发布者(德国反间谍机构)的身份仍被隐瞒”。据鲁布克供认,交易持续不断,直到1943年柏林的蒂森银行受到轰炸为止。
蒂森银行办公室主任伊尔丝·巴蒂进一步声明,德·海特亲自处理那些事宜,把钱款汇往中立国和敌国。蒂森银行以密封挂号信的形式汇款,只使用瑞士法郎或美元。德·海特受命将资金转入自己在洛加诺市瑞士联邦银行的账户,由其汇往中立国或帝国,再交予德军最高指挥部指定的特工人员。
随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战略情报局展开了调查。有关档案显示,德·海特男爵还担任了德国盖世太保的代理,从被占领国扣留的犹太人那里收取赎金,包括罗马尼亚。当时,一对罗马尼亚夫妇住在纽约。他们断言,德·海特男爵曾经从协助犹太难民获得签证中获得过好处,尽管他一口否认。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蒂森银行的员工宣称,男爵曾收到走私进入瑞士的“大量黄金”,将其埋入自己住宅的地窖。德·海特的档案表明,瑞士警察搜查了他在苏黎世居住的酒店,发现了德国人的名单,怀疑他们曾携带贵重物品进入瑞士。德国历史学家迪特·内勒斯和斯蒂芬·斯特拉克查阅了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有关文件,得出的结论是:“爱德华·冯·德·海特不是一位旅行同伴,而是不公正纳粹制度的支持者。早期,他支持纳粹运动。作为德国反间谍机构‘银行家’,为德国人发挥了骨干作用,并从受迫害犹太人支付赎金中获取利益。”撰写本书时,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部分德·海特档案,仍然不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