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洛克菲勒家族的浪漫(第4/9页)

小洛克菲勒喜欢什么类型的艺术?戴维·洛克菲勒回忆说:“父亲引以为豪并爱不释手的,是他内容广泛、自明代到清代康熙年间的中国瓷器收藏……直到今天,我脑海中还印着一幅画面:他手拿放大镜,仔细查看那些打算买入的瓷器,确保它们没有破裂或经过修复。母亲也喜欢亚洲艺术,但是她更喜欢中国、朝鲜的高古陶器和雕塑,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佛教艺术。我们把家里的12号房间称为‘佛堂’,母亲在那里放满了佛像和观音像。那里的灯光暗淡,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燃香味。”

20世纪对亚洲艺术的收集和珍爱,真实反映了这对美国最强夫妻搭档的审美趣味。洛克菲勒夫妻各自都有心满意足的时刻,推动了美国流行格调定义的形成,以及当时尚属异国情调艺术的市场价值。两人的喜好有别,反映了他们的性情差异。在家里的11个孩子中,阿比排行老二,与大姐露西的关系亲密。在阿尔德里奇参议员休假旅行期间,姐妹俩也定期前往欧洲,很早就对亚洲及其艺术品产生了共同兴趣。在青少年时期,她们俩开始收藏日本水印画,同时还有中国、日本、印度纺织品,波斯和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微型画。在阿比的大家族中,人人口若悬河。因此,阿比也喜欢社交,冲动任性。与其相反,小洛克菲勒的父亲老洛克菲勒控制欲极强,因其无限的财富名扬天下。作为父亲的唯一男性继承人,小洛克菲勒沉默寡言,做事谨小慎微。

阿比和小洛克菲勒的收藏体现了上述两人的差异。他们的赤褐色石材住宅刚刚完工,夫妻俩便一起为那里寻找家具和装饰物。凑巧,杜维恩兄弟的纽约店铺正位于相隔几个街区的第五大道。小洛克菲勒经常光顾那个装潢时髦的陈列室。苏珊娜·勒布尔写道:“一天,他正在为家中一个大壁炉架寻找装饰物,店员向他提供了一对高大的中国‘黑山楂釉’花瓶,属于16世纪至17世纪康熙时期的作品。”那次交易成了星星之火。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小洛克菲勒买入了超过400件中国瓷器。在不停筛选、提升中,花费总计超过了1000万美元。

最为特别的是,小洛克菲勒迷上了皮尔庞特·摩根构建的无与伦比的收藏。当时那些藏品还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1915年,摩根租借给该馆的大批中国瓷器出现了变故。它们被整体打包,以超过3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杜维恩兄弟。小洛克菲勒希望买下其中的精品,恳求父亲提供一大笔贷款:“我曾多次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摩根收藏中的重要藏品进行过仔细研究。我还征求了专家意见,认为它们属于中国瓷器的最佳代表作。这样的机会将不可能再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利用这次机会。”老洛克菲勒未被说服,他答复说:“我对此有些担心。其中部分原因或许是我不太了解它们的价值。我似乎觉得目前不做那笔投资更为明智。”

小洛克菲勒固执己见,坚持请求父亲为自己提供100万美元以上的贷款。他为此进行的辩解不但真实诠释了他的个性,也更全面体现了那位严肃收藏家虽身处市侩社会,仍坚持不懈寻求理解的诉求。他对父亲写道:

我从未在马匹、游艇、汽车或其他愚蠢的奢侈品上浪费过钱财,我的唯一嗜好就是那些瓷器——那是我唯一不在乎花钱的东西。我发现研究瓷器是极好的娱乐和消遣,我已经对它们爱不释手。那是一个代价极高的嗜好,但它默默无闻、朴实无华。我相信,如果我手上有现金,你会鼓励,而不是阻碍我发展一个如此清白、如此有教育意义的兴趣。投入那些瓷器的钱并没有丢失或者挥霍;它还在那里,尽管不再盈利。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即便是被迫拍卖,我的亏损也不会超过征购费的10%;在通常情况下出售,当然会100%回本;假以时日,会有更多……

这些美物会永远给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妻子带来欢乐,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也会欣赏那些美物。而这一切都是以如此朴实、如此不张扬的方式实现,我对那些美物的追求是否属于不明智呢?……我非常想拿下摩根那批藏品,我想您没有认识到,我是多么渴望它们;因为您不知道那些艺术品是多么漂亮、多么迷人。我更想做您完全同意的事情,所以我斗胆给您写这封长信,希望这封对形势详述更完整的信,或许会使您在某种不同光线下看待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