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游戏规则(第5/13页)
实际上,老额尔金的声名狼藉属于罪有应得,而他儿子因火烧圆明园而落得臭名昭著,在西方却尚有一些同情者。1860年,英国还在混乱、痛苦不堪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的泥潭中手忙脚乱,之后又发生了长达两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中国的5000名英国士兵中,有许多人参加过这两次战争冲突中的至少一场,对战利品怀有强烈嗜好。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危机四伏的中国统治者还在忙于对付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人们一般认为那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死亡最为惨重的内战,夺去了多达两千万条人命。同时,英国与路易斯·拿破仑皇帝的法国结盟,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在克里米亚,英法联盟被证明令人不满。在英国议会中,英法联盟的主要拥护者是老迈的辉格党首相巴麦尊勋爵。他的侵略主义言辞招来了自由派主要成员格莱斯顿、理查德·考顿以及约翰·布赖特等人连珠炮似的口诛笔伐。他们的论战火花四溅。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以战争应对战争,还是以英国文明使命应对封建傲慢。
唇枪舌剑的辩论主题全都汇集于1860年对宏伟的圆明园的破坏。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十几公里处(当时北京已是大都市,人口至少100万)。它规模巨大,别致优雅,庄重威严,不仅仅是六代满族统治者的游乐场,圆明园对于中国,如同凡尔赛宫对于法国。只是前者毫无疑问地比后者大两倍(事实上,18世纪时,乾隆皇帝见过凡尔赛宫的照片。圆明园中有专门仿其设计建造的建筑)。圆明园布局精巧,它的内部核心区域包括了6000多亩有炫目的喷泉和弯弯升起的拱桥的绝美花园。园中的宫殿、庙宇、宝塔、图书馆、剧院以及科学家工作室、哲学家亭子,还有模拟的购物场所买卖街,构成了某种仙境。在设计上,圆明园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伪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海晏堂属于后者最典型的例证。在海晏堂的入口处,环绕着一个精致的生肖喷泉和水钟,代表中国生肖的12种动物依次沿喷泉排列。生肖兽首的设计者是郎世宁,他是耶稣会传教士,也是久居皇宫的宫廷画师。正午时分,所有动物一起喷水。其他时候,每个动物按所设定的12时辰定时喷水。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被催眠后曾在梦中写过一首诗歌。圆明园真实再现了其中描述的壮观欢乐场景:那里的明媚花园有蜿蜒小河相伴,古老的森林如山冈一样久远,高墙高塔四周环绕,池中金鱼不停欢跳。诗中还预警式地写道,“欢乐苍穹的阴影/已在波浪之中摇晃”(实际上,柯勒律治写作该诗,受到的是圆明园以北的元代夏宫的启发)。1860年10月7日,成千上万的英法联军士兵,发现自己闯入了帝王住所,那里到处都是搬得走的皇家财宝:珠宝、瓷器、绘画、雕塑、金装古籍以及能够想象的各种家具、绫罗绸缎长袍、头饰,甚至还有北京哈巴狗(当时京巴狗还不为欧洲所知)。
在一阵阵狂呼乱叫中,英法两国军队执行了破坏圆明园的命令。英国高级专员额尔金勋爵不情愿地单方面下达了命令。法国军队倒是乐意参与其中(虽然法军指挥官卡森·德·蒙托邦试图撇清自己与那场混乱的干系)。据说,破坏圆明园的极端行为发生在中国禁卫军扣押、拷打并虐杀12名欧洲使节(包括《泰晤士报》记者托马斯·鲍尔比)之后,目的是向中国传达英、法联军的同仇敌忾。欧洲人认为,中国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战争法典。
额尔金成了西方复仇的代表,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他不是英国辉格党首相巴麦尊勋爵的支持者,私下里还用“愚蠢”一词形容那位勋爵的对华政策。在受命使印度产的鸦片在中国合法销售时,额尔金痛斥英国的“商业恶棍作风”。他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我被迫采取近乎野蛮的行动,但在这方面,我完全是中国的朋友。”1859年,额尔金奉命进攻并占领北京。他再次在私下表示了异议:“一般想法认为,如果我们对大棒的随意使用足够到位,便可在中国随心所欲。我反对那种观点。”然而,令额尔金伤感的是,他与掠夺中国皇家园林的行为不可磨灭地联系在一起。如同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描述,至今,那个不祥阴影仍在中国麻烦不断的欢乐苍穹上不停徘徊。那么,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