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上到底有谁爱你?(第5/7页)

秦朝灭亡以后,夏无且还活着,一直活到汉代。公孙季功和董仲舒都还常跟夏无且来往,所以才从他口中知道了荆轲刺秦王的详细经过,因为夏无且当时就在殿上。后来他们又跟太史公说了这件事,因此太史公才根据夏无且的口述历史来修改了《燕丹子》的记载。

人文学,特别是历史学,所研究的是相对的真实。什么叫相对的真实?历史是过去人类所有的活动,包括心智活动和物质活动;而历史学是从史料中复原过去的人类活动,这些史料包括了“文”(文字记载)和“献”(口述历史),现在还要加上考古成果、文物图像和新科技的帮助。像这里太史公所根据的,就是口述历史。

面对各式各样的史料,必须找寻他认为最可信、最合理的记载,去修正不可信、不合理的记载,这就是史学家的工作,而我们后人所读到的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撰写完成的。一个历史学者的工作,就是从各种史料之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比对,一步一步地找出你认为最合理、最好的说法,逐步地接近真实。随着新史料的发现,随着后人的新的认识,这个真相是能够逐步更新的,这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才是历史学真正的样子。

我曾经告诉各位,人文学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好的答案跟更好的答案。如果你觉得前人所记的不真实,那就请你努力去找出更有根据、更真实的答案,而不要只是批评这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都不要相信它,这并非一种健康的态度。要找寻真相,需要一代一代的历史学者不断地努力。而从前面的故事,各位就可以看出,面对《燕丹子》这样的野史传闻材料和种种民间传说,太史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地去构筑更可信、更合理的真相的。

接下来,《史记》还记载了高渐离的故事,这是《燕丹子》和《三秦记》都没有记载的事情。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只好改名换姓去做宋子家的用人。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

做人家的用人是十分痛苦的事。他听见家中厅堂上有客击筑,都会依依不舍地不愿离去。为什么?因为他是击筑高手,现在因为怕泄露身份不敢击筑,听到别人击筑,难免心痒难耐。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高渐离每次都会评论,别人击筑哪里好哪里不好,于是从者就去告诉主人:“那个用人是懂得音乐的,常常私底下评论别人击筑的好坏。”这一家的丈人于是“召使前击筑”,果然“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注意这句话,“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什么意思?你改名换姓,你隐姓埋名,到底要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你当初这么做是因为你不想死,可是现在你发现你这样活着更加痛苦,你该怎么办?于是高渐离做出了决定。

他先退下,拿出自己专用的乐器,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最好的音乐。接着又拿出他最好的衣服,整理自己的仪容后上殿。高渐离一走出来,所有在座的客人都很吃惊,大家都下来行平等之礼,推举他为上客。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不是等闲之辈,不敢再拿他当用人看待。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你看高渐离的音乐演奏得多好,到了多么动人的地步!宋子不敢再以他为用人,而是聘请他为门客。这样厉害的人物,名声又怎么可能不传到秦始皇耳中呢?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

秦始皇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召见了他。旁边有认识的人就告诉秦始皇,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本来应该杀他,但因为这个人的音乐才华实在太难得,于是赦免了他。各位觉得秦始皇这样做仁慈不仁慈?这样做实在太仁慈了!可是我们接着看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