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上到底有谁爱你?(第4/7页)

细心的读者应该可以发现,《燕丹子》写的是金字边的“铜柱”,而《史记》写的是木字边的“桐柱”。从技术上来说,太史公的修改应该是更为合理的,否则荆轲的力量也太可怕了。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接下来也如《燕丹子》所记,荆轲受重伤,坐着大骂秦王,他说:“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意思就是,因为我想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吞诸国的土地,这样才让秦王有可乘之机,所以才没有刺杀成功。这是荆轲最后的遗言,然后他就被杀掉了。

听了荆轲的遗言,就会产生两个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如我前面所说,做一件如此高风险的事情,你要想尽办法增加成功的概率,因此目标必须专一。但因为太子丹的缘故,荆轲居然在这一刻对目标还有所犹豫。这样的犹豫,无疑是造成事情失败的最大原因,看荆轲的这段话不就清楚了吗!

第二个想法是,荆轲为什么要说出这段话?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荆轲要告诉后来的刺客,刺杀失败是因为他犹豫了,如果荆轲不想生劫秦王,而是一开始就刺杀的话,刺杀一定能成功。他希望后来刺杀的人,不要因为这次的失败,就以为不可能再刺杀秦王了,这样才会有新的刺客愿意不断前来尝试杀掉秦王。事实上,在荆轲之后,秦始皇至少还要遇到两次刺杀,这足以说明荆轲的想法是极富远见的。

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事后秦王不高兴了很久,等论功行赏时,除了应该赏罚的人之外,他特别重赏夏无且,还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因为当他遇刺的这一刻,殿上有那么多的臣子,居然没有一个人上前来保卫他,只有夏无且拿药囊投掷荆轲。各位不妨想想,荆轲手上那把匕首见血封喉,是剧毒的利器,殿上大臣如果要人人保卫秦王,那结果应该是死伤惨重。但事实上,最后居然一个人都没有死,各位就可以知道,当时殿上所有的大臣都是呆呆地看着刺客追杀秦王,根本没有一个人上前用自己的身体去保卫他。

各位不妨想想,秦王的心中有多么悲哀。他有那么多的臣子,每个人都口口声声效忠于他,到头来却把自己的性命看得比王上更重要,世上有谁真正爱他?在紧要关头,又有谁愿意舍命来保护他?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于是秦王大怒,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正在赵国的王翦的军队进攻燕国,十月就攻下了燕都蓟城。燕王和太子等带领精兵向东退守到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太子丹是燕王的什么人啊?太子丹是燕王的亲生儿子。为了保全自己,他连亲生儿子也杀掉了,用来谄媚他的敌人和仇人,有用吗?完全没有用。

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为什么没有用?因为你的敌人有他的目的,没达到他的目的之前,他怎么可能放过你?你再怎么谄媚求饶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非得达到目的,那就是灭亡燕国,统一天下。

读完以上荆轲的故事,各位可以看出太史公对之前的野史《燕丹子》,做出了怎样的补充、删节和修正。这些更改和变动需要求证,需要考据,太史公的根据何在?由于时代久远,太史公所参考的许多史料已不复传世,因此这个问题很难予以论证。但至少荆轲在殿上刺秦王的经过,现在还可以看到太史公的根据。在《史记•刺客列传》的“太史公曰”中,记载了如下的文字: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