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抓住机遇?(第5/5页)
在古代,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因为它是军事力量的决定因素,所以后来有很多朝代都把养马看得极为重要。因为非子养马养得实在太好,马繁衍得非常多,周孝王为了奖赏非子,于是就希望让非子成为其父大骆的适嗣。
什么叫适嗣?西周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最在乎的就是嫡庶之分,正妻生的是嫡子,妾生的就是庶子。不论嫡子再怎么无能,他也会是宗族正式的继承人;不论庶子再怎么杰出,他也不能取代嫡子来继承整个宗族。所以我前面才说,这是一个血缘决定一切地位的社会,人的一生基本在生下来那一刻就被决定了。而在这样一个极端重视血缘和宗法的时代,周孝王竟然要以王者之尊,来变更嫡庶的地位,让庶子成为适嗣,这在当时可说是惊世骇俗,事实上这就是败坏宗法。
各位不要以为只有周孝王如此,事实上西周有好几位天子,都很喜欢做“败坏宗法”这种事。例如周宣王就曾经命令鲁国废嫡立庶,造成鲁国大乱;而周幽王更把这一套玩到了自己太子的头上,西周更因此而灭亡,我后面会再详谈这件事。
周王本来应该是宗法的最高维护者,结果居然自己带头败坏宗法。所以《史记》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时,一言以蔽之曰“乱自京师始”,正是这个道理。因为周王自己带头败坏宗法,所以诸侯也不再尊重宗法,西周的大乱就从这里开始。所以西周是怎么完蛋的?就是被周王自己玩完的。
姑且先不论后来的发展,我想请问各位,你们觉得周孝王的图谋能够成功吗?
一件事能不能成功,要看本身的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如果大骆的正妻没有嫡子,或嫡子没有强大的支持者,周孝王的图谋可能还有成功的希望。但很可惜,上面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大骆不但已经有正牌的嫡子叫成,更重要的是,这位嫡子还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外祖父。
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
嫡子成的外祖父是申侯(有的史书写作申伯),他是周室的诸侯,地位非常重要,和戎狄的关系极好。申侯知道他的外孙可能会被取代,他马上就去见周孝王,跟孝王说:“过去申侯和大骆两家世代联姻,所以西戎才愿意归服周王,这一切可都是为了周王你啊!周王啊,你自己最好再想一想吧!”
申侯反对的理由不是坚守宗法,不是大义名分,而是告诉周王,如果你胆敢打破了“申骆重婚”这个格局,如果我的外孙不能继承大骆一族,西戎就不服,这不就是赤裸裸地要挟周王吗?
请问如果你是周孝王,这一刻听到申侯对你这么说,你会怎么办?
周孝王的选择居然是:打消主意,立刻退让!
于是孝王曰:“……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他打消了让非子取代成的想法,而是另外分给非子一小块土地,让非子拥有他自己的邦邑,来作为原本大骆一族的附庸。那块土地在一个叫作“秦”的地方(位于今天甘肃省东部),所以从此非子这一支小宗就有了自己的名号“秦嬴”。“秦”这个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而孝王也不敢更改成的继承人身份,为什么呢?下面四个字,就把原因说出来了,“以和西戎”,可见申侯的威胁还是很有用的。
当然,或许有人读到这里,会觉得孝王不是退让,而是顾全大局、知错能改。但如果再深想,一个有心顾全大局的领导人,开始又怎么会发出变乱嫡庶、自坏宗法这样荒唐的命令?知错能改是好事,但申侯敢当面要挟周王,事后却没有得到任何惩处,请问此后谁还会甘愿乖乖服从天子的命令?这是什么样的君臣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局势?西周王室权威之沦丧,真是一叶落而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