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抓住机遇?(第4/5页)

周人真是如意算盘打得好!倘若秦人的祖先战胜了戎狄,则周人就没有了西顾之忧;倘若戎狄战胜了秦人的祖先,则周人没有损失,还去除了隐患。但不知在这一刻,身为战胜者的周人,是否意料到在八百年后灭掉周王室的,正是这些炮灰的子孙。

从考古发现和“清华简”出来之后,在秦人起源的问题上,“东来说”基本上就压倒了“西来说”,成为目前大部分古史学者认可的一个观点。如果上面这些证据真的可信,那么这就告诉我们,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轻易推断古人是造假,这种做法和盲目相信古人别无二致,“迷信”和“迷不信”一样不可取。

是的,有些历史确实可能是伪造的,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历史都是伪造的。判断何者为真,何者为假,需要一一具体论证,不能光凭自己的好恶,轻易就下结论。

被迁到西方的这批秦人祖先,后来又如何了呢?《史记》记载,在蜚廉之后,有一位子孙叫造父,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良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当时的周缪王(有的书写作周穆王)喜欢出外长途巡游,这就需要一个驾驶高手帮他驾车,更巧的是周缪王这次想去的正是西方。秦人的祖先特别善于驾驭车马,而他们被流放到西方已经好几代,对这里的环境十分熟悉,于是周缪王找到了造父为他驾车西游。这根本就可以说是为造父量身定做的机会,双方于是一拍即合。

人生在世,决定你能否成功的,一半是人,一半是天。人的部分就是你的德和能,天的部分就是机遇。光有才能,没有机遇,只能怀才不遇;没有才能,等机遇来了,也只能望之兴叹。造父有善御的才能,还碰上了喜欢出游的周王,这就是机遇。造父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遇,因此又迎来了更大的机遇。

周缪王这次西方巡游之旅走得很远,传说他甚至见过西王母。这趟旅程实在让他太快乐了,快乐到忘了回家。此时忽然传来东方徐偃王作乱的消息,周缪王知道后,着急万分,希望立刻赶回去平乱。

各位记不记得,在《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中我曾经说过,这个社会就是“需要”和“有用”。就在周缪王需要急着赶路时,造父正好有用,他发挥所长,为周缪王长途高速驾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因此平定了乱事,立下了大功。从这里各位就可以看出,秦人祖先擅长驭马,这是他们代代相传的特殊技能,而且水平远超他族。

为了奖励造父的功劳,缪王将赵城(位于今天山西省南部)封给了他,造父这一族便从此称自己为赵氏。我以前提过,姓是血缘的观念,而氏是地缘的观念,所以姓不能变,而氏可以变。嬴是一个姓,姓下面可以分很多氏,太史公算过嬴姓下共有十四个氏,造父这一族就是嬴姓下的赵氏。

秦人先祖的“赵氏”之称虽由造父而来,但严格来说,造父只是秦人的同族。因为当年蜚廉除了恶来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的后代造父,后来成为赵国的祖先;而恶来的后代非子,后来成为秦国的直系祖先。

如果画成表来看,各位就会更清楚:

当时这两族的人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他们都是炮灰,可以说是相依为命。

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所以造父受封后,恶来的后人大骆和非子也改姓赵氏,这就是后来《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姓赵氏”的由来。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在数百年后两边的子孙,也就是秦国和赵国,最终成了死敌。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

造父有幸被封到了山西去,但大骆和非子却留在甘肃。非子后来又到了犬丘(位于今天甘肃省东部)这个地方,他继承了祖先“调驯鸟兽”的独门技术,非常会畜牧马匹。周孝王从犬丘人那里听说非子的才华,于是就命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间主管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