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寂寞(第3/5页)
上苍要收他而去了。
世间再无诸葛亮。
此后只余司马懿。
司马懿站在人去寨空的五丈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时代,他要起舞弄清影,恰似在人间。
一切都已是命中注定。
乱世没有新鲜事
蜀兵归去来兮,前路并不平坦。
诸葛亮的肉身吓走了司马懿,却吓不走魏延那颗驿动的心。
或者说骚动的心。
魏延为了他的梦想,开始有所作为了。他引兵烧断栈道,拦截杨仪、姜维所领蜀兵的归路。
这是一种自相残杀。杨仪悲哀地感觉,蜀兵没有败在魏兵手下,却要败在自己人手里。
但姜维却以为,没有。这位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其实并没有把魏延放在眼里。因为他相信一句话——曲径通幽。
不错,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可以说气势汹汹。但他拦住的只是正面,是方向之一种。侧面和后面呢,依旧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姜维发现了一条小路,抄出栈道之后的小路。虽然崎岖险峻,却能曲径通幽,直达魏延所部的后路,从而对其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便分兵出发,静悄悄地进山,打枪的不要。
魏延一夜之间发现自己面临绝境——姜维横刀立马了,在他的后路上。当然魏延也可以有一个新选择的,那就是投魏,借助司马懿的力量来抗衡杨仪、姜维人等。
事实上魏延也正想这么做。在这个江湖上,一个有梦想的人有时候真的需要不择手段,否则就很难生存下去。只是最关键的时刻,马岱拦住了他。
马岱说,一个人不择手段没什么,也不难做到,难的是在绝境之时还能有所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某些原则。
吕布是怎么败的,没败在武功上,而是败在信仰上。
他是个没有信仰的人,是个朝秦暮楚者。
所以跑到哪里都是条丧家之狗。
马岱建议魏延别跑,死磕到底,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在这个江湖上自成一派。
魏延听得心潮澎湃,飘飘然之际感觉自己也是乱世英雄了。
但很快,他就明白自己上当了。
因为他死了。
在马岱向他做出如是建议的一个时辰之后,魏延被杀死了。
杀死他的那个人正是马岱。
历史的戏剧性也正在这里。马岱原来是他身边最大的潜伏者,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在魏延阵营里最后的卧底。在两军对垒之时,杨仪遵照诸葛亮的遗嘱拆开锦囊,随后便看到了那条妙计。
看到了历史的谜底。
他和马岱心领神会地一笑,魏延便在这暧昧的笑意中失去了自己的头颅——马岱手起刀落了,给了历史一个圆满的交代,也给诸葛亮的智慧一个圆满的注脚。
原来诸葛亮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临阵叫反时,便出其不意地斩之。而此前马岱说服魏延不要投魏留下来死磕,目的就是将他送上不归路。
一切豁然开朗。
一切尘埃落定。
魏延当然是死不瞑目。因为他有一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感觉——做一个叛逆者,也需要受到公平公正待遇的。他不甘心自己的欲望被诸葛亮的“阴谋”粉碎了。
只是这样的死不瞑目或者说不甘心毫无意义。他的戏唱完了,作为三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魏延不再有机会替自己辩解、表白。
谁叫自己技不如人呢,唉……
魏延的戏唱完了,杨仪的戏却才刚刚开唱。
一切尘埃落定时,他发现很多人颇有收获。
蒋琬被封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
费祎被封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
吴懿被封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
姜维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
他该干吗还是干吗。
杨仪心里很不平衡。从五丈原回来,一路生死未卜,扶诸葛亮的灵柩回国,却只落得个替他人做嫁衣裳的下场。
特别是那个蒋琬,什么都没干,丞相的位置就到手了。要说论资排辈的话,杨仪参加工作的年头比他还长呢,现在却位居其下,叫他如何不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