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对手(第5/6页)
因为这是来自心灵的呼唤。只是这样的时代,很多人未必能够听到。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孤注一掷。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即便他拍板马谡去守街亭,也还是做了一些预防措施,以增加保险度。
他派副将王平同去守街亭,辅助马谡决策。
派高翔去守街亭东北的列柳城,一旦街亭危急,便可引兵救之。
派魏延引兵去街亭之后屯扎,以接应街亭。
派赵云、邓芝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以惊敌心。
这些预防措施同时用上,诸葛亮以为可以弥补马谡性格当中的那些缺陷了。
天佑蜀军。
天佑蜀军啊。
但是,诸葛亮并不知道,他其实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烂泥扶不上墙。位于舞台中心的主角将戏演砸了,配角再怎么出彩那也是一出烂戏。
令人惆怅的烂戏。
真理掌握在官大者手中
当然,马谡不承认自己是烂泥。
就像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不管怀的是不是才,他们幽怨的是不遇。
马谡也是这样,自视甚高——告诉你,世界,我来了。
马谡策马街亭,雄心勃勃地看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间小路,觉得要守住它,太容易了。
王平却忧心忡忡,觉得要守住它,太难了。
这是两个人的心态差别。性格决定命运,心态也决定命运。只是这时的他们,都还在命运的彀中闪转腾挪,不知前路将是怎样的风景。
马谡说,丞相真是太小心了。小心驶得万年船,太小心则自缚手脚,寸步难行。如此山僻之处,魏兵怎么敢来?
王平说,魏兵敢不敢来,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不妨就在此五路总口下寨,令军士伐木为栅,建筑坚强堡垒。
马谡说,这种山间小路怎么能是下寨之地?我看旁边那座山不错,树木多,四面各不相连,呵呵,真是天赐之险啊,不妨就在山上驻防。
王平说,那就玩完了。我们在此五路总口下寨,令军士伐木为栅,筑起城垣,魏兵即便有十万人也不能越过。这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弃此要路,驻防于山上,如果魏兵袭来,四面包抄的话,请问将军何以自保?
马谡说,你真是妇人之见!岂不知兵法有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如果魏兵攻来,我一定打得他们片甲不留!
王平说,将军啊,这座山貌似险峻,却是绝地。魏兵如果断我取水之路,那军士不战自乱!
马谡说,你别乱说!岂不知孙子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兵如果断我取水之路,那我们的战士岂不死战?这叫什么?这叫以一当百!我遍读兵书,丞相有什么事还都请教于我,你为什么处处与我作对呢?
就这样一方强词夺理,一方据理力争。唇枪舌剑的结果是,官大者胜出。马谡和王平一个是主将,一个是副将,王平当然拿马谡没办法。
真理总是掌握在官大者手中。
最要命的一点,真理的标准由官大者判定。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歪理,官大者说了算。
不过王平最后还是争取到了一点小小的权益:领五千兵去山的西面下寨,以呈掎角之势。
这是对马谡在山上下寨的一个战术补充和心理安慰,更准确地说,心理安慰的成分更大一些。
因为——当整个出发点都错了之时,为此采取的纠正手段其实是聊胜于无。
但马谡却看不到这一点。他只看到了两个字——争功。
王平在争功。
不管是当街下寨还是去山的西面下寨,马谡以为,王平都是在和他争功。
就像这个世上的很多人,争当意见领袖。因为只有做了意见领袖,才能号令一切,才有头等功劳。
所以马谡要压王平——不能按着对方的意见走,只能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否则即便成功了,功劳也不是自己的。
这叫对人不对事。
王平无奈,惆怅地领五千兵去山的西面下寨。
他要做一个对事不对人的人,却发现好难。如果世事的潜规则是对人不对事的话,那你的动机和所有努力都会妖魔化。
你百口莫辩。
你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