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对手(第4/6页)
所以他们不想踏错。非但不想踏错,甚至还想立功——抓住反贼孟达,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很快,孟达就死了。
因为司马懿的兵到了。也因为申耽的枪到了。
在内外夹攻之下,孟达夺路而走,却逃无可逃。他一个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从而结束了自己大大咧咧的一生、轻狂的一生。
事实上,他的死不只是结束了他自己的性命,也结束了诸葛亮的梦想。诸葛亮的中原梦。
没有了孟达的配合,诸葛亮毕竟不能狂飙突进,直取长安。他甚至连已经占领了的那些地盘都要很快吐回去。因为历史的剧情走到这里,将要推出两个字——街亭。
这对诸葛亮又是沉重一击。尽管他小心加小心,以为自己能够守住某些东西,但最后要失去的还是失去了。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诸葛亮是率领一个团队在战斗。所以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决策埋单,也要为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埋单,为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埋单。
这是一个主帅的宿命。没有办法。在历史的夹缝中间,诸葛亮别无选择。
毕竟他是人,不是神。
许诺不可靠
街亭是这样一个地方。很小,小得就像人身上的血管。如果你不注意它,它就不存在。
但在这个世界上,不被人注意的东西往往很重要。就像大海,浪花很喧嚣,很引人注目,却不重要。
重要的是浪花低下的部分,是厚重无言的大海。
街亭也是无言的。它只是一条路,位于秦岭之西,却是汉中的咽喉。占领了它,也就占领了通往汉中以外世界的门户。
所以司马懿想得到它,诸葛亮也想得到它。
司马懿的想法是,占领街亭要路,便可截断蜀军粮道,如此,陇西一境,蜀军不能安守,便要逃回汉中去。蜀军若回撤,魏军在小路设伏,可获全胜;如不回撤,就截断蜀军粮道,一月之后蜀军无粮,全都饿死,诸葛亮也就束手就擒了。
诸葛亮的想法则很简单,那就是占领街亭,打通通往汉中以外世界的门户,挺进中原。
现在,两人要比拼的是谁能够把想法变成现实。
把想法变成现实需要人去执行。执行力强的人去执行。
曹睿那边的情况是,派了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引二十万军,昼夜兼程往街亭赶。
毫无疑问,张郃是司马懿战略意图的执行者,是个执行力强的人物。
诸葛亮这边呢?虽然有赵云、魏延人等,但是守街亭,一个年纪太大,一个有勇无谋,都不是上佳人选。
所以诸葛亮无语了。
这样的时刻,马谡挺身而出,要当一回主角。
历史剧的主角。
诸葛亮还是无语。
一句话,不放心。在他印象中,马谡是一个谋士而不是勇士。街亭一地没有城郭,也无险阻,守起来太难了——守住它不仅需要谋略,更需要勇气。
需要智勇双全。
更要命的是马谡还是一个冒险型的谋士。冒险一点好还是老成一点好?诸葛亮不敢把街亭当试验品拿去做试验。
他输不起。
但马谡却唯恐自己的人生不能赢。
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的机会。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却是与风险同来。
赢了,他将名垂青史,是蜀军西出祁山的第一功臣;输了……输了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的人生输不起。
蜀国输不起。
诸葛亮也输不起。
所以这个游戏有些残忍。或者共赢,或者共输。总之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游戏。
马谡决定一赌。他把身家性命都押上,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以示自己没有退路。
这样的时刻,诸葛亮犯下了他人生中一个重大的错误——相信军令状。
相信纸上的东西。
相信信誓旦旦。
却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就像很多首鼠两端的人,最后之所以下定决心决断一件事情,只因为他人的一个表态,对未来的许诺。却不知道许诺不可靠,未来更不可以预期。
只有自己的判断或者说直觉才是可以信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