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穿山甲不出手,还以为是王八(第5/6页)

所以最重要的是理由,让曹睿心生疑忌的理由。马谡向诸葛亮建议,秘密派人去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指司马懿欲反。同时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魏国各处,目的是使曹睿心疑,然后杀掉此人。

诸葛亮听了,觉得马谡的建议还是有可操作性的。只是隐隐地,他感觉这条计谋有些阴。诸葛亮以为,计谋分两种,阴谋和阳谋。高明的谋士行阳谋,不高明的谋士或者心地阴暗的谋士行阴谋。随着年纪渐长,诸葛亮对自己的过往有了更多的警醒意识,开始检讨自己的谋士生涯是不是足够光明正大,但是很遗憾,一路检讨过来,他发现自己处处是阴谋的算计,却自以为得计。特别是七擒七纵孟获,机关算尽,与人斗、与天斗,欺人又欺天,自己真的胜了吗?诸葛亮实在是不敢下一个定论。

这一次的情形也是如此。

要搞掉司马懿,必须用计。用计则必使阴谋,这似乎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然对诸葛亮来说,他是极愿意用阳谋搞掉司马懿的,但是绞尽脑汁之后,依然一无所获,这让他惆怅莫名。

一个人的智慧真是天注定,要想超越自己,太难了……

开始得了慈悲症的诸葛亮无奈地按马谡的计谋行事。不过在内心里,他还是有一个期望的,那就是司马懿被调离工作岗位就行了,曹睿最好别妄动杀机。毕竟人才难得,人才难得。

一张告示呈放在曹睿面前。

告示是这样写的:

“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告示是从邺城门上揭下来的。据全国各地线报,一夜之间,魏国各大小城门上都贴有同一内容的告示。

不是司马懿疯了,就是这个世界疯了。

曹睿愤愤地做如是想。

但是,司马懿为什么要发疯呢?还把宫廷丑闻拿出来炒作,什么“皇孙曹睿,素无德行”,他是想搞什么花样吗?幸好我没乱来。

太尉华歆则进行了理性思考。他说,司马懿突然发难,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反动暴乱事件,而不是什么发神经。司马懿会发神经吗?他早过了发神经的年龄。这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啊,他上表乞求守护雍、凉二州,就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当年太祖武皇帝(曹操)是怎么说,他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现在看看,说准了吧,唉……

华歆表态后,王朗马上跟进,说一定要把这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反动暴乱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若不早除,久必为祸。”

华歆说这话时表情坚定,很有为国除奸的意思。大将军曹真却向他翻一翻白眼,觉得司徒王朗整天就知道喊口号,具体的事情还得下面的弟兄们去落实。特别是他曹真,弄不好就要出去跟司马懿真刀真枪地干了。

曹真当然不愿意做这样的炮灰。这世界,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敌多一堵墙,曹真不愿意四处树敌,特别是与司马懿为敌。

便从另外一个角度启发曹睿说,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司马懿是我们的敌人吗?错!他是我们可信赖的朋友。司马懿如果是我们的敌人,只能说明文皇帝(曹丕)看错人了。文皇帝临终托孤时曾对我们说,司马仲达(司马懿)无异志也。难道文皇帝真的看错人了吗?!

鸦雀无声。

在场之人谁都不敢指认曹丕看错人了,包括曹睿。只有华歆在心里对曹真大为鄙夷——这个老滑头,抬出死人压活人,一点都不懂得与时俱进。唉,国家无望了,魏国完了……

好在曹睿在此时指出了一个问题:司马懿不想造反的话,为什么会贴出这样的告示呢?

曹真推测了一种可能性:蜀、吴奸细行反间之计,使我君臣自乱,彼却乘虚而击,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