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穿山甲不出手,还以为是王八(第4/6页)
必须要有制度保障。
他建议,在此地设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参与管理,以昭示蜀国国家主权的存在。
诸葛亮不同意。
不错,国家主权是很重要,可设置官吏就能保障国家主权的存在吗?诸葛亮不相信。
就像他不相信打败一个人就可以打垮他一样,诸葛亮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土地的收复而是人心的收复,要是为开疆拓土而来,他需要对孟获七擒七纵吗?
所以他不是为征服这片土地而来,是为征服土地上的人而来。
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向费祎提出了“三不易”说:一是设置官吏就要留兵,保持武装力量。可如此不毛之地,兵粮无法筹措,怎么留得住兵,此为一不易;二是设置官吏不留兵的话,则蛮人在历次与蜀人的战斗中死伤累累,必定怀有宿仇,矛盾一旦激化,则成祸患,这是二不易;三是蛮人既与蜀人有宿仇,设置官吏也好,留兵也好,只能加重他们的疑心,效果将适得其反。所以要真正治理好这片蛮荒之地,只能是无为而治。
费祎恍然大悟,第一次对“无为而治”四个字产生了新鲜的理解。
的确,对待仇恨,不能以仇恨的方式去化解。无为而治表面上是不治,实际上却是最大的治理。因为它表现出来的是对人心的尊重和宽容。
诸葛亮长袖善舞、举重若轻,将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单化和人性化了。这是功力,也是修养。
体现了大国气度。
虽然当时的蜀国还称不上大国,但毫无疑问,诸葛亮具备了大国丞相的气度。
这让孟获以及当地的人们都感恩戴德,他们纷纷为诸葛亮立生祠,并称呼他为慈父。一种新型的治理关系就此确立。诸葛亮班师回国,孟获则率领大小洞主、酋长以及诸部落十八相送,很有依依不舍的意思。
南方就此平定,蜀国的战略格局开始转向北方,转向那个最致命的敌人——魏国。
提建议是个风险活
魏国的曹丕却等不及了。
虽然他很想跟诸葛亮较量一下,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老天爷不答应。
没有人知道老天爷为什么不答应,只知道老天爷在曹丕四十岁的时候就匆匆带走了他,不给他和诸葛亮在人间继续交锋的机会。
也许,这是对曹丕的一种保护。也许是这样,谁知道呢?反正老天爷在不高兴的时候会使小性子,令世人痛苦莫名或惆怅莫名。
所以悬念落在了曹睿身上。曹睿是曹丕的儿子,在曹丕壮志未酬身先死之后,他坐上了魏国的龙椅,直面当时已一分为三的中国。
就像一个大蛋糕一分为三一样,虽然魏国占的部分稍微大些,那最多也是三分之一强。现在曹睿初登大宝,很有将全中国的蛋糕都归拢到自己手里的意思,便开始封官拜将,集纳全国的人才为己所用,封钟繇为太傅,曹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司马懿不仅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还提督雍州、凉州等处兵马,颇有剑指蜀国之意。
诸葛亮有些怕怕。
不是怕曹睿当了魏国的皇帝,而是怕司马懿掌管了雍、凉二州的兵马。
因为司马懿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所谓深谋远虑,是可以成大事者。现如今,他直接与蜀国交锋的话,诸葛亮没有十足的胜算。再者说了,司马懿不是孟获,可以收服他的心,司马懿的心,早已是坚如磐石,为了魏国的利益,那是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
诸葛亮踌躇复踌躇,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马谡却认为问题不大。
不错,司马懿是人才,大人才,但这个世界上,人才是不是能够才尽其用,还得看伯乐乐不乐意。
的确,司马懿的心是坚如磐石,但曹睿的心也坚如磐石吗?
未必。
他信任司马懿吗?从现在的情势看,应该没什么问题——雍、凉二州的兵马都让司马懿掌管了,曹睿没理由怀疑他的忠诚。
但是,把理由炮制出来交给曹睿呢?曹睿还心无芥蒂吗?
马谡不相信。
因为马谡一直以为,一个人相信自己都是一件难事,更别说相信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