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俘获的获还是收获的获(第5/6页)
否则,也太没天理了吧。
计谋背后有潜计谋
诸葛亮成了缩头乌龟。
当孟获带领他的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到蜀军阵前时,他骄傲地发现,诸葛亮把头缩了回去。
不敢打了。高挂免战牌。
尽管蛮兵们轮番骂阵,极尽侮辱之能事,诸葛亮还是下令紧闭寨门,不许出战。
孟获笑了。
如释重负地笑了。
志满意得地笑了。
诸葛亮手下的将领们却哭了。那是愤怒之哭,他们纷纷找到诸葛亮要求出寨决一死战。
诸葛亮不许。
在诸葛亮看来,一个将领是否敢决一死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时间或者说时机去决一死战。比如说这次,蛮兵初来,气势汹汹,是决一死战的好时机吗?
错!
所以诸葛亮需要将领们忍耐。
有时候忍耐比冲动更重要。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学会忍才能有所得。诸葛亮谆谆教导他的将领们。
便忍。忍到蛮兵懈怠时。
经过几天的叫阵之后,蛮兵们大多疲惫不堪了。人世间的游戏讲究互动。一方兴致勃勃,另一方毫无反应,那是很无趣的。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样的无趣。
他对同志们说,现在时机成熟了,可以行动了。
诸葛亮所谓的行动却是撤退。他下令弃寨而走,退过河北;同时拆去浮桥,移到下流,以渡赵云、魏延的军马过河来接应。
这里面真是大有玄机。只是诸葛亮手下的将士们看不懂。
在冲动时忍耐,进攻时撤退,诸葛亮对世事总是反其道而行。这不是正常的战争思维。
但孟获却以为自己看懂了。
孟获总是有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对手就可以和他过招,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逮住一个名人就合影留念,以为自己也是名人了。
当然,孟获所谓的看懂还是有依据的,因为他看到了灯火。
诸葛亮营寨中的灯火。
虽然大部队已经弃寨而走,营寨中却是灯火通明,给人的感觉是蜀兵并未离去。
孟获的脑海里就浮现了四个字——虚张声势。
诸葛亮在虚张声势。
诸葛亮为什么要虚张声势呢?
孟获开始陷入严肃的战争学思考。
很快,他得出结论——出大事了。蜀国肯定出大事了。不是东吴入侵,就是魏国伐蜀。否则诸葛亮不会率军匆匆离去。
尽管,有那么一瞬间,孟获脑海里闪过诸葛亮会不会对他搞阴谋诡计的念头,可他看着空荡荡的满营灯火,追击的欲念还是起来了。
这似乎是一个陷阱。人性的陷阱。
虽然理智告诉世人,世事存在两种可能,或此或彼,或黑或白,但世人们还是相信其中的一种,却对另一种视而不见。
相信他们即将遭遇的是机会,而不是陷阱。
就像此时的孟获,两眼通红地带着大部队跟着感觉走,以为诸葛亮在慌慌张张地逃离,无心恋战,自己可以手到擒来。
追到了西洱河边。
西洱河边好风光,人嘶马叫好不热闹。放眼望去,只见河北岸上,蜀军营寨林立。寨中旗帜整齐划一,灿若云锦,而沿河一带,诸葛亮又设锦城,气势非凡。
蛮兵们不敢前进了,怕遭到攻击。
孟优也怕怕。作为诸葛亮曾经的猎物,孟优对诸葛亮有一种崇拜式的恐惧。他以为这里面肯定有阴谋。
大阴谋。
孟获也觉得这里面有阴谋,却不是大阴谋,而是小小的阴谋。他一眼可以识破的小阴谋。
孟获对孟优说,这是诸葛亮怕我们追赶,故意在河北岸边少住,摆一摆迷魂阵。我敢断言,不出两日,蜀军必走!
于是孟获开始抓紧战机,派人到山上去砍竹为筏,准备渡河;同时将敢战之兵,都布置到蜀军营寨前面,只等准备工作完成就发动攻击。
但是,来自蜀军的攻击却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赵云领着一彪军从寨中杀出,与此同时早有准备的马岱领着一彪军从另外寨中杀出,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
孟获这才知道,什么叫以逸待劳,什么叫迂回包抄。诸葛亮所有的计谋背后原来都藏着一个潜计谋。就像规则背后有潜规则一样,明的东西是骗人的,暗的东西才是置人于死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