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东吴,今夜谁为你哭泣(第5/5页)
高定问:你小子怎么会写信给诸葛亮,使反间计害我啊?
朱褒自然是大呼冤枉,百般争辩。可他的争辩因为焦急和愤怒听上去言不由衷、断断续续,很有漏洞百出的意思。
直到戛然而止。
因为鄂焕出手了,他绕到马后突然转过,一戟就刺死朱褒,结束了这个喋喋不休者的残余人生。
历史不相信喋喋不休,也不相信任何解释。
历史只相信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像此时的现场,干脆利落,没有多余的场景和多余的人。
诸葛亮成功了。
或者说他的计谋成功了。他在同一个人身上两次使用反间计,干掉了其他两个人,平掉了三路军马。高定同志则因为革命意志坚定被提拔为益州太守,总摄三郡。这是一个老实人的最好结局了。不仅诸葛亮这么认为,高定自己也这么认为。
毕竟益州太守这个官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
最重要的对手开始浮出水面。
孟获。
在摆平高定等三位孟获的追随者之后,诸葛亮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落寞。
打败一个人,其实不需要多大的智慧,有时用一下反间计就可以了。但是打垮一个人呢?
诸葛亮不知道。
就像他不知道人心和人心的差别有多大一样,有的人容易被打败,却很难被打垮。因为这样的人有意志和信念。
一般来说,为信仰而战的人是不容易被打垮的。
诸葛亮不知道孟获是不是有信仰,抑或他是个像高定一样的人物,可以被感召,可以弃暗投明。天知道。
马谡则对诸葛亮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丞相啊,你其实是挑了一个最艰难的任务,不仅要让孟获输,还要让他输得心服口服。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孟获和他的兵们自恃地远山险,必不肯久居人下。今日破了,明日再叛。跟你玩躲猫猫。丞相的大军却还要北伐曹丕,在这里跟他玩得起吗?玩不起啊。玩不起却要孟获永不复叛。这个难,极难。
马谡此时是作为天子差使来慰问大军的。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一番话决定了他的命运,若干年后的命运。
因为诸葛亮对他刮目相看了。这样的刮目相看毫无疑问在若干年后让他将马谡与“街亭”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与一场悲剧联系在一起。这充分说明——一个人能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干什么。
当然现在不需要马谡去干什么,现在要有所作为的人是诸葛亮。
他要收人心了。要通过有限的战争让无限的人心不再起起落落。唉,这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呢。
战争一触即发。孟获赶紧召集三洞元帅会议。
不错,是三洞元帅,不是三军元帅。作为山沟沟里的统帅,孟获的作战编制很有山区特色,分为一洞元帅、二洞元帅、三洞元帅。一洞元帅叫金环三结,二洞元帅叫董荼那,三洞元帅叫阿会喃,名字都很雷,很有“雷你没商量”的意思。
三洞元帅会议的结果是分兵三路而进。得胜者,便为洞主。这个又有竞争上岗的意思。呵呵,孟获文化程度不高,却知道怎么调拨人心,为其所用。
于是三洞元帅各引五万蛮兵,分兵三路前进。
结果却很惨。一场大战下来,三洞元帅没有一个能成为洞主。
金环三结元帅很壮烈地身首异处了。董荼那、阿会喃元帅则成为俘虏,一脸羞愧地出现在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优待俘虏,对他们实行人道主义,“以酒食衣服赐之”,然后令他们各自归洞,别再跟着孟获混了。
事实上这是诸葛亮收人心工程的第一步:去其羽翼,感召心灵。
目的当然是为了感召孟获。
让他知道自己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