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纵横(第3/5页)

人世间有一种文字是能打动人心的,那就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诸葛亮的这一篇祭文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哭了。包括鲁肃。

诸葛亮自己更是哭得昏天黑地。他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让东吴众将看了,那叫一个感同身受。

他们原谅了他。起码从道义上原谅了他。

但是有一个人不为所动。庞统。

在密献连环计之后,凤雏先生庞统已经落落寡欢好些日子了。特别是在周瑜去世之后,庞统更是感受到了一种失落。那是怀才不遇的失落。

就在这样的时刻,他邂逅了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吊丧已毕,正准备乘船归去,庞统在江边跳出来拦住了他:你这小子,气死周瑜,却又跑来吊孝,怎么?欺我东吴无人啊!

诸葛亮吓一大跳。好在他很快就看出来,庞统对他无恶意。

事实上有恶意也没什么,因为他已经亮出了自己的心。诸葛亮诸葛亮,敢于亮心才叫诸葛亮嘛,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人都敢亮心的,有些人一辈子唯一能亮的是自己貌似清爽的一张脸。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也不会给你看我的心里有什么。

不过,诸葛亮还看出了庞统身上有一样东西在若隐若现。伤感。

的确,这样的旷世奇才在东吴是伤感的。周瑜可能欣赏过他,却像昙花一样,转瞬即逝。现在的庞统,希望下一个伯乐能出现在他眼前。诸葛亮希望,这个伯乐是刘备。

他当然想现在就带庞统走,去新大陆,见刘备。

却是不能。因为那样一来,他此行的性质就变了,流过的那么多眼泪都白流了。东吴将士会怀疑他吊孝的诚意,如此一来,很可能烽烟再起,要真是那样的话,诸葛亮觉得,太得不偿失了。

所以他只能给庞统留下一封信。一封举荐信。希望他在合适的时候,自己悄悄找机会跑到荆州来,找刘备这个伯乐。如此,皆大欢喜。

与此同时,鲁肃也瞄上了庞统,在庞统还没有找到机会悄悄跑去荆州之前。在赤壁大战中,鲁肃目睹了庞统的风采。

那是一种秘密的风采。不说没人知道,说出来吓死人。

鲁肃就向孙权推荐,说庞统这个人啊,“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呵呵,这话说得比较猛,怎么听都有高大全的意思。当然鲁肃也知道,光这么抽象地说,效果可能不大,他又拉出证明人,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此人现在江南,何不重用!”

鲁肃这是将死的、活的人都拉来作证了,搞得孙权一时好奇心大起,什么人啊,这么牛,我怎么不知道呢?

便要见他。一见之下,大惊。

不是被庞统的才能惊着了,而是被他的长相惊着了。孙权眼中的庞统浓眉,朝天鼻,黑面,有几根稀稀拉拉的山羊胡,总之是容貌古怪,很有“白眼看人间,你们欠我钱”的意思。便心中不喜。

孙权以为,一个人的长相与其才学应该是呈正相关联的。周瑜长什么样?诸葛亮长什么样?都是一等一的帅哥啊。风流倜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孙权很难想象,这个容貌古怪,白眼看人间的庞统羽扇纶巾时会是怎样一副滑稽样。

但他还是想有所收获。孙权希望庞统能给他带来惊喜。他强忍着恶心问庞统:“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先生你主要学哪一方面啊?

庞统咧开嘴一笑:我啊,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

孙权强忍着恶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你跟周瑜比,两人到底谁强一点?

庞统大大咧咧:我跟周瑜所学,大不相同。

这实际上是一句大可玩味的话。因为一般人在此时会回答——哪里啊,周大都督?我怎么能跟他比?差远了……可庞统的回答却不是这样。虽然从字面上看,他没有自吹的意思,但孙权却从中听出了此人的自吹自擂。

大不相同?是大大超越吧?!你既然如此牛,还在我这里瞎混什么呢?赶快做曹操的高参去吧……孙权不再理他。

鲁肃却着急了。

因为他觉得,庞统投奔曹操,不是没有可能,是太有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