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过招(第5/5页)

诸葛亮在笑声中说,鹏飞万里,它的志向怎么是群鸟可以辨识的?这就像人生重病,不可以下猛药,应当先用薄粥饮之,和药服之;等到他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才可以用肉食补之,猛药治之。只有这样,才能病根尽去,人得全生。如果不等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我主刘豫州,三顾茅庐找我之时正败于汝南,寄迹于刘表处,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几个人。而新野是偏僻小县,人口稀少,粮食鲜薄,刘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罢了,怎么会一辈子坐守此地呢?要说我的用兵之道,以羸弱之兵,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这样的战绩即使管仲、乐毅来用兵,也未必过此吧。至于刘琮投降曹操,刘豫州实在是不知道,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这可是大仁大义啊,是不可以被嘲笑的。而当阳之败,刘豫州看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心抛弃他们,日行十里,不愿进取江陵,甘与百姓同败,这也是大仁大义。试问世间,有几人可以做到?!所以我要说,这样的失败是光荣的失败,是高尚的失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失败,我要为这样的失败讴歌!其实,一时的失败说明不了什么。寡不敌众嘛,胜负乃是常事。昔日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这难道不是韩信的良谋吗?所以说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需要有远见有主谋的良才。不是夸夸其谈之人,在斗室里过过嘴瘾,一旦临机应变,却百无一能。

张昭不再说什么。

因为他无话可说了。他原以为抓住了诸葛亮的漏洞——不为失败找借口,没想到诸葛亮竟然在失败里做出大文章,号称光荣的失败,高尚的失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失败,要为这样的失败讴歌!他辩无可辩了。毕竟刘备的仁义是辩不倒的,在大仁大义面前,辩术只是雕虫小技罢了。

张昭开始了他的纯生理咳嗽,意思是——同志们,我不行了,你们接着上。

第二辩手虞翻入场了。虞翻问诸葛亮,曹操现在势大力沉,兵屯百万,将有千员,你怎么看?

诸葛亮不屑一顾,昂头说道:“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吹牛皮!虞翻冷笑说,你诸葛先生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跑来求教于人,还在这里大言不惭说“不惧”,你好意思吗你!

虞翻风格比较粗野,是个靠“打、砸、抢”上位的人物。因此他的辩法与首辩张昭大相径庭,属于“辱骂与恐吓就是战斗”那种。

但是,诸葛亮不怕。诸葛亮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叫得越响的东西越没有分量,相反,一声不吭的才真正可怕,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会叫的狗不咬人,会咬人的狗不叫。更何况,他还抓住了虞翻的一个软肋。

诸葛亮说,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怎么能抵挡百万残暴之众?之所以退守夏口,那是要待天时啊。而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嘛,为什么某些自视甚高的人要劝他们的主人屈膝降曹,不顾天下耻笑呢?呵呵,由此论之,刘豫州真是不惧曹操呢……

虞翻无言以对,开始翻白眼了。不错,诸葛亮说的确是事实。要说江东的军事实力,远在江夏刘备之上,既便如此,张昭和他们这些江东精英还是劝孙权投降曹操。这个那个,要说什么不惧,确实是挖苦自己。

他也退下去了。

三辩步骘见缝插针,质问诸葛亮说,兄弟你是要效仿苏秦张仪,游说东吴吗?言下之意是诸葛亮只逞口舌之利,肚子里没多大能耐,属于吃开口饭的那一种。

诸葛亮见招拆招,回击道,步先生只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他们也是英雄豪杰吗?!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都有胆有识谋,不比那些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你们这些人一听曹操的那些狠话,就畏惧请降,怎么敢笑苏秦、张仪不丈夫?

步骘也默然无语了。因为诸葛亮确实狠,不仅指桑骂槐,还一剑封喉,抓住这些所谓的江东精英只知投降不知韬略的本性迎头痛击,令他们个个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