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过招(第4/5页)

舌头的力量

张昭睥睨诸葛亮。

不仅是张昭,顾雍等江东精英二十余人,都睥睨诸葛亮。他们峨冠博带,整衣端坐,看上去是神,不是人。

可以知过去未来、生死荣辱的神。他们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掌握江东甚至天下的命运。这是张昭、顾雍等对自己的一个认知。

现在,这些神们团结起来,共抗诸葛亮。因为一个时辰之后,诸葛亮将穿越他们,去见孙权,去影响江东未来的命运。张昭等人的目的是,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事实上,这是一场智商辩论赛。谁比谁聪明,谁就能胜出。否则,请回吧。

张昭开始充当一辩。他一上来就先抑后扬,说我张昭江东微末之士,意思是我不入流。“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这个问题问到这里就很尖锐了——自比管、乐,到底有没有啊?

这是把诸葛亮逼入死角:诸葛亮要说有,那你也太牛逼哄哄了;要说没有,你不是管、乐你出来混什么,趁早回隆中去吧。

诸葛亮是什么回答的?诸葛亮说:“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呵呵,不仅承认了有,还高调宣布是“小可之比“,意思是我才能大着呢,这只是个小小的比喻。至于我才能有多大,不告诉你。

张昭的脸立马就阴了下来。见过厚颜无耻的,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他决定给诸葛亮以重创。张昭暗讽说,我听说刘备三顾茅庐才得先生您,刘备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以为席卷荆襄不在话下。可现在荆襄怎么样呢?还不在曹操手里?!不知先生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这又是一个往心窝上捅刀子的问题。诸葛亮必须直面这个问题,要对自己的重要性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同时又不能将责任推给他人——他总不能说刘备心太软,是一熊包,搞得他无以建功立业吧?否则自己受聘于此人不是明珠投暗,瞎了眼吗?

诸葛亮如是解释道,我要取荆襄之地,那叫一个易如反掌。为什么不取呢?原因是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所以力辞之——听好了,不是得不到荆襄之地,是不忍取。荆襄之地今天之所以归曹操,错只在刘琮一人,他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可“我主刘豫州屯兵江夏,胸中自有韬略,非等闲之辈可知也”。

诸葛亮这话说得连守带攻,连打带削,很有一报还一报的意思。张昭的咳嗽当下变得厉害了。要说羞辱人的艺术,这个诸葛亮看来也很在行啊。

他决定继续。因为高手最怕寂寞。高手之所以寂寞是因为没有找到对手。现如今,张昭的对手找到了,他就是——诸葛亮。张昭针锋相对:要是这样的话,先生你就言行不一了。一方面,“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这两个人,是真正的济世之才啊。什么叫济世之才?济世之才就是挽狂澜于既倒,从不可能的地方玩出可能来。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成功,不怕千难万险。“先生在草庐之中,可以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以为可以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为何先生自归刘备后,就连打败仗,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已无容身之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刘备刘豫州得先生之后,每况愈下啊。难道当年管仲、乐毅,就是这样济世安邦的吗?呵呵……

张昭这一番话说完,自己笑了,顾雍等江东精英二十余人都笑了。

诸葛亮也笑了。但是他们笑的内涵不一样。张昭、顾雍等江东精英是得意的笑,笑诸葛亮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属无能之辈;诸葛亮则是清高之笑,笑声清朗,很有人世间,庸才遍地,知音何觅的意思。

两种笑声在持续,在较量。很快,有一种笑声消失了,只剩下清朗的笑声——诸葛亮笑得很执着。

在这个世界上,执着者久长,无论是做事,还是发出笑声。而执着来自于信念。诸葛亮的信念是——我永远是最棒的,哪怕你们都否认我,但只要有一个人不否认就可以了。自己。自己不否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