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有条件 好商量(第4/6页)

曹操看得心情复杂。

原本,他是不给关羽立功机会的。可宋宪和魏续前赴后继地死去让关羽浮出了水面。当然,程昱对他说的一番话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程昱说,刘备现在若在,肯定投袁绍去了。假使我们让关羽破袁绍之兵,袁绍必定怀疑刘备而杀了他。刘备既死,关羽又能到哪里去呢?只能留在丞相身边了。

曹操被说服了。这听上去是一个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每一根逻辑链条都有利于曹操,曹操决定放手一搏。

很多时候,曹操的人生都在放手一搏中有所得。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不但劲敌颜良死了,袁绍也生气了。生刘备的气。

袁绍这才恍然大悟,觉得刘备当时大义凛然所说的“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原来是那样的居心叵测。

一切都是为了和关羽里应外合,干掉他的爱将颜良。

袁绍决定,血债血还,让刘备一命偿一命。

不再见不走

最关键的时刻,刘备救了自己的性命。

不是靠武器,而是靠舌头。

在刘备看来,比武器更锋利的东西其实是舌头。多少人在舌头下送了性命,又有多少人在舌头下起死回生?

刘备愿意做后者。

他流着泪对袁绍说,我和关羽自徐州失散,至今生死不知,怎么可能内外勾结起来对付袁公你呢?再说天下同貌之人不少,难道赤面长须之人都是关羽?这……这也太离谱了吧?

袁绍这么一听,也觉得自己证据不足,只得暂且存疑,派了大将文丑渡黄河,继续挑战曹军。

但是文丑很快也死了,死在关羽刀下。

这一回袁绍之所以确认是关羽,是因为他和刘备都清晰地看见,杀文丑的那个人身后有一杆旗,旗上写着“汉寿亭侯关云长”七字。

刘备悲喜交集。

喜的是终于找到关羽了,悲的是自己的性命很快就会失去。因为袁绍这回是真的生气了。袁绍认为,刘备这小子骗了他,所以他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

刘备没有办法,只得再次求助于眼泪和舌头。

基本上,他的眼泪在此时只是道具罢了,重要的是舌头。

舌头一定要搞搞新意思,吐出的话语必须绝对一定而且百分百要震住袁绍,否则他就不叫刘备,只能叫刘备的尸体。

刘备是这样说的,明公啊,你容我申一言再死:曹操向来怀恨我刘备,现知我在明公处,怕我助公,所以故意让关羽诛杀二将,以惹公怒。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借刀杀人之计。明公千万不要上当啊。

袁绍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上当。起码到现在为止,袁绍还不能肯定这是曹操的计谋,听上去更像是刘备的计谋。

他犹豫不决。

有的时候,犹豫不决昭示了事情变化的新方向。刘备在死之外,看到了一线生机。他趁热打铁,继续给袁绍进言。刘备建议,现在不妨派一心腹之人持密信去见关羽,让他知道刘备的消息,这样他肯定会来辅佐明公,共诛曹操,以报颜良、文丑之仇……

袁绍不犹豫了。因为这样的建议让他心动。

袁绍喜欢这种实用型的建议。另外,从验证学的角度上说,关羽能不能弃曹投袁是检验刘备忠诚度的唯一标准。他立即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让刘备修下书札,派人秘密送去。

关羽得信后立即起了归意。因为刘备的信写得那叫一个直指人心:“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关羽发誓千万里要追随着刘备,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关羽封金挂印,只等与曹操说再见。

曹操却不给他再见的机会。因为曹操知道,有些人不再见是不会走的。

他要关羽欠他一个告别。

关羽果然走不了了,他被自己的人生信条拦在了许都。关羽的人生信条是,人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他要做到来时明白,去时也明白。关羽数次登门找曹操,曹操都避而不见。关羽困在许都,困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欲出城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