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心(第4/5页)
嘴比手更有分量是因为级别到那里了,动嘴之间已是颠倒乾坤。
吕布收手了,在得到曹操给他的许诺之后。
曹操答应封吕布为左将军,战后还都之时马上给换印绶,同时他还代表朝廷承认了吕将军对徐州地区的有效管辖。
一场貌似不可避免的重量级大战烟消云散。曹操在各人各得其所之后再次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谁敢破坏团结,谁就是我曹某人的罪人!
各方协作,一致对袁。曹操左吕布右刘备,前锋是夏侯惇和于禁,浩浩荡荡十七万人马冲向袁术,准备让他立马死掉。
一时间,袁术的老窝寿春四面被围。
节食比赛
袁术突然感觉自己死期将至。
因为无法突围。
再一个,突围之后往何处去?袁术一筹莫展。
杨大将也替他着急。寿春的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而是一片大坏。城内数年来不是水灾就是旱灾,老百姓和士兵都很长时间没有吃饱饭了。一座饿得奄奄一息的城,一群饿得奄奄一息的兵,这仗怎么打?
杨大将的建议是不打,袁术能跑多远就跑多远。杨大将以为,对一个统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敢打,而是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情况下不该打。
不打注定会失败的战,这应该是统帅的一种战争本能。还有,现在寿春城内,民怨如火,随时可能会燃烧起来。杨大将劝袁术不要做惹火烧身之事。
但是杨大将又以为,在战争中现在不打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打。
不错,曹军是在围城,但时间在哪一边呢?我们缺粮,曹军更缺粮,就看谁能熬得过谁了。也许机会就在将来的某一天。
袁术惆怅地走了。
带着他的一些部下还有满城的金银财宝。
目的地是没有目的地,先过了淮河再说。
当然了,寿春也不是空城一座。他留下了李丰等四位将领领着十万兵守城,守不守得住曹军十七万人马的进攻,那就全看天意了。
十万对抗十七万。
这就是寿春战役的现实。
却没有人可以预测谁输谁赢。
曹操也不可以。
因为曹操痛苦地发现,人多好办事原来不是真理,而是歪理。
人多要坏事。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十七万人马一天要吃掉多少粮食,一个月又要吃掉多少粮食,曹操简直不敢想象。
于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意外地演变成节食比赛,看谁能熬得过谁。
谁能吃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尽管曹军选择了一次次的攻城,希望全军在饿死之前结束战斗,但是战事进行得有气无力,攻守双方都显得拖泥带水,都是饥饿惹的祸。
一个多月后,曹军终于扛不住了。长途作战,粮草供应接不上了。
事实上全国诸郡也没什么存粮了。水旱连年,地主家也没余粮,能有什么办法呢?曹操在半是请求半是强迫地向孙策“借”了十万斛粮米之后,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十万斛粮米,十七万曹军究竟可以吃几天?
当然,从算术题的角度来计算,这不是个复杂的题目。
曹操却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计算。他想从人的角度来计算。
一个人一天正常进食的话应该是三顿,可要是省下一顿甚至两顿的话,那十七万人马一天可以省多少,一个月又可以省出多少啊……
曹操激动了。对他来说,时间就是机会,取胜的机会。因为曹军省出来的时间越多,取胜的机会越大。
所以,节省才是硬道理!
不过,曹操还是顾虑重重,不敢立马推广他的节食政策。
曹操害怕啊,怕军心不稳。
十七万原本每天可以吃三顿的兵们突然改吃一顿,肯定要闹翻天。一旦兵变起来,曹操将无法面对他们。
所以,此时的曹操急需一个理由,让十七万兵们饿肚子却不至于造反的理由。
老实人王垕
王垕一直相信他爸临死前跟他说的一条人生哲理: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所以很多年来,王垕在曹操手下管着粮仓一直平安无事。
因为他不欺人,也不自欺。
王垕以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欺人的人赢得世界,不自欺的人赢得人生。如果能做到双不欺,毫无疑问,此人将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