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战长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十月围城(第3/7页)

事实是,10月2日黄昏,秋永力刚走,李延年第2军王凌云第76师就发起了进攻。

转天,王凌云集中各式火炮,一口气打了400多发炮弹,接着率部突破铁丝网,与日军展开贴身格斗。

到这一天夜里,中国军队已完成对第13师团的包围。

宜昌之外,切断日军交通线的辅助作战打得如何呢?不好不坏。

郑洞国第8军荣誉第1师在新师长李弥(黄埔军校4期,江西瑞昌人)的率领下,对沙市进行了突袭;与此同时,何绍周第103师切断了武汉到江陵的公路。但有些据点,以五个师的兵力强攻而不能克。不过,由于宜昌外围的日军只有澄田赉四郎第39师团的少量部队,所以霍揆彰、冯治安、周喦集团军在整体上还是切断了他们跟宜昌的联系。

现在,就看宜昌主战场了。

宜昌城下,陈诚用了分割包围的战术,把城外的日军一个个围困起来,叫他们互相不得支援。在这种情况下,派攻击部队从被包围的日军据点间隙穿过,直插宜昌城。

为了便于指挥,陈诚也从第6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恩施来到秭归。

10月2日深夜,陈诚收到蒋介石发来的命令,原话是:“三天之内,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宜昌!”

三天?

围攻宜昌的中国军队虽然达到十四五个师,但那是总的投入兵力,在宜昌城下的部队自然不及此数。为早日拿下宜昌,陈诚把手头上能调来的炮兵团都调来了,最后集中了将近150门各式火炮。

内山英太郎那边,在兵力不够用的情况下,一些连锁反应也随之出现,比如炮兵使用的问题。

第13师团的炮兵联队有野炮、山炮共计48门。至于四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有四门“41式”山炮(75毫米口径),外加一个速射炮中队,配四门“94式”速射炮(37毫米口径)。下面的步兵大队,每个大队有两门“92式”步兵炮(70毫米口径。用以步兵支援,1932年定型,生产三千门以上,为日军经典武器)。火炮属于进攻性武器,日军进攻时,集中在一起使用,作用是很大的。可现在第13师团是纯防守,兵力被分散使用,炮兵随之被分散,火力也就弱下来。作为关东军前炮兵司令官,在日本军内亦有“炮兵专家”之称的内山自然深知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能不能抓住日军的弱点,把第13师团收拾了呢?

10月3日凌晨,陈诚以新到战场的李延年第2军第9师为主力,令其在10月5日午夜前,通过从日军阵地间寻隙钻进的方式突入宜昌。

要想叫第9师钻到空子,加强对日军据点的攻势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兵力。为此,陈诚又把彭位仁第73军所辖韩浚第77师从外围战场调了过来,转到鸦鹊岭方向进攻。

此时的日本人,明显有些老实了。

几天前,他们还不时地在阵地上出击;10月3日以后,开始收缩防线,固守不出。这其实也是因为内山英太郎真正感到了危机。在此之前,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出击仅仅是象征性地策应一下长沙战场。

这时,城外鸦鹊岭的柴田旅团长一度想分兵增援宜昌城防,但被内山拒绝。

宜昌围城后,外围的澄田赉四郎第39师团由于自己正被攻击已无力驰援宜昌,内山也没发出任何求援电报。就是说,岳阳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和参谋长木下勇对宜昌的巨大危情还比较模糊,他们了解的仅仅是:宜昌方向有中国军队进行牵制作战。

有人要问第13师团四个联队,第116联队被派到长沙,另外两个联队第65联队和第104联队也各有守备,还差一个联队呢?第58联队。这个联队正在与宜昌隔江相望的长江西南岸的前进据点。联队长名字比较吉祥,叫福永转。是不是真的这样呢?现在还不好说。因为他已经看到这样的场景:围攻他们的李及兰第94军的士兵,把厚厚的棉被盖在通电的铁丝网上强行攻击。

宜昌成围城之势后,内山英太郎认为城外威胁最大的空白点在东山寺。该地在宜昌东门外,离城区只有两三公里,位置极为关键。内山想派兵去抢占阵地,但已没什么可调动的人手了。最后,他把师团司令部的勤务兵和野战医院的轻伤员集合起来,凑了380人。这些人里,除一百多个轻伤员外,其他基本上是包括伙夫、卫生兵、传令兵等在内各式各样的勤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