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线(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荩忱不死(第2/13页)

园部这个人比较平庸,没什么军事才华,作战计划完全由他的高级参谋天野正一一手拟定。按计划:第11军要倾巢而出,打一次武汉攻略后的最大会战。拟定的最远端攻击城市为宜昌。如此一来,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批准就不行了,还需要东京大本营批准。

东京什么意见呢?

陆军参谋本部次长泽田茂的态度比较含糊。

前一段时间,为充实日军在东北警戒苏联的力量,军部一直在考虑减少山海关内日军的数量;而中国军队发起“冬季攻势”后,南京派遣军总司令部认为在“敌人力量尚强”的情况下再减少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兵力将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两方面一直在打嘴架。最后东京虽然批准了会战,但对于是否攻占宜昌没下定论。

现在,日军继随枣会战后,再次对李宗仁的第5战区用兵。

早在1939年底,派遣军总司令官西尾寿造叫来了一直做桂系工作的和知鹰二(和知负责的政治谋略工作代号叫“兰”,直接归派遣军总司令部领导),问:“如果切断第5战区跟重庆的联系,然后跟李宗仁、白崇禧谈局部和平。如李拒绝,就击溃他的部队。用作战、谋略同时并举的办法迫使桂系脱离重庆政权,你觉得可能吗?”

和知答:“很难。”

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座,告诉和知:“不必寄希望于桂系停战。”

因为当时,板垣正寄希望于直接跟重庆政府谈判的“桐工作”。

第11军打击李宗仁的作战总计划是:在汉水东岸的枣阳地区捕捉第5战区主力,在汉水西岸的宜昌地区实施最后歼灭。这一次,投入兵力除第3和第13师团两个老面孔外,还有第39师团、第40师团石本支队、第6师团池田支队。

此时,田中静一第13师团驻扎湖北安陆。第13师团的老搭档,第3师团驻扎河南信阳。新任师团长是前陆军次官山胁正隆。驻随县的是第39师团,师团长是个叫村上启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枥木县人)的人。

倒退一年,也就是1939年,日军就感到兵力不够用了,甲种野战师团寥寥可数。为解决兵荒问题,从1939年初,陆续新成立了一批主要用于地方警备的三联队制乙种治安师团,第39师团就是其中一个。

除上面3个主力师团外,天野参谋又从第6师团里抽出来一个支队即池田直三支队;从第40师团抽出石本昌直支队(后来第40师团长天谷直次郎又带了两个大队过来)。此外,还有来自第34师团的一个支队以及来自独立第14混成旅团的分遣队。步兵之外,加上两个战车联队和一个野战重炮旅团。

按计划,第39师团和第6师团池田支队出现在正面,搅动第5战区,最终向襄樊东南进击;第3师团和石本支队由北南下向襄樊;第13师团以主力突破大洪山防线,亦向襄樊转进。攻取襄樊后,伺机渡过汉水,向西逼近宜昌。

开战前,圆部和一郎的战斗司令部由武汉推进到150公里外的应山。4月28日,抵达应山后,园部下令在应山与各师团之间架设电话线,在第一期作战即各师团向襄樊集结这个时间段限制使用无线电,采用静默的方式,以防被中国军队破译。同时,园部叫日军“有关部门”进行两项宣传:一是日军只在汉水以东作战,至于汉水以西的宜昌那边,不在日军考虑范围;另一个是进行诱使汤恩伯部南下的宣传。

为迷惑李宗仁,日军又在江南开始佯攻:海军出入洞庭湖和鄱阳湖,战机轰炸第9战区的阵地,一部日军向九江以西展开扫荡战。在白天,看上去部队都在往南调,实际上是虚晃一枪,夜里日军又坐着火车咣当咣当地北上了。

就这样,在鄂北、豫南,日本人集结了近二十万部队。从数字上看,已是武汉会战后日军最大一次行动了。

李宗仁那边当然也没闲着。

得到日军有可能在五月初展开作战的情报后,在4月13日,李宗仁于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老河口召开集团军总司令会议。孙连仲、黄琪翔、汤恩伯、张自忠、刘汝明、郭忏等人悉数出席。

其中,孙、黄、张、汤是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是孙连仲的副手,陈诚的左膀右臂之右臂郭忏,是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驻宜昌)。另两个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因事未在军中,王瓒绪还未到任。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在安徽大别山,因经营大别山的廖磊刚刚去世,李因故未能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