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五原大战(第4/6页)
中国军队在桥南,日本守备队窝在桥北的碉堡。
攻打时,须先用突击队解决桥北的碉堡,随后迅速回撤,炸桥队再去炸桥。
五原反攻第一枪还没打响,郭景云就带着两支特攻队潜行至乌加河桥南的芦苇荡。另外一支特攻队,也就是段锦堂的突击队已从上游渡河,朝日军碉堡迂回包抄而去。
塞北的初春在深夜仍十分寒冷,星光清冷地洒在空旷的大地上。在连灰狼都懒得睁眼的时候,中国的健儿们睁大眼睛向日军碉堡扑去。
星光下,桥北碉堡外,日军哨兵在来回走动。
郭景云死死盯着对岸日军的身影。当日军哨兵发现段锦堂迂回而来的突击队时,已经晚了,脖子里已经喷出血柱。突击队迫近四座碉堡,同时点燃炸药。碉堡里的日军几乎处于梦游状态,跑出碉堡后下意识的反应是往桥对面跑,想钻回五原城吗?桥对面已放好十几挺轻重机枪。在激爆的子弹声中,几十名日军被射杀在桥上。南岸突击队回撤到北岸,炸桥队的战士随之跟进,摸进了刺骨的河水,开始在木制的桥柱上捆绑炸药。
爆破桥梁后,郭景云带部队在桥南岸构筑战斗工事,等待日军的增援部队。
3月21日中午,五原新旧城的日本特务、警察以及伪军开始突围,但只逃出极少数,大部被歼。
日军增援部队乘坐三百多辆卡车赶来了。在乌加河北岸下车后,日军工兵在火力掩护下冒死前冲,想修复桥梁。郭景云这个团火力太猛。打到天黑后,日军被射杀四百多人,仍没把桥修好。修桥不成,日军又开始在密集的枪弹下用橡皮船强渡,仍不得过,又死伤二百多人。
一个中队的日军向乌加河上游狂奔,想在没有火力点的地方再次渡河。郭景云立即叫人阻击,日军仍不能过。
郭景云已身中两弹,包扎后不下火线。郭跟安春山一样,是猛将一员。在团一级的部队长中,郭素不服安。但郭也确实能打。后来,他因战功一路晋升,先是做了第101师师长,后又做了第35军军长。
因为地形有利,战壕和火力点层次分明,又有多线纵深配置,所以血战一天,郭景云一团的伤亡只有百余人,而河对岸日军的伤亡却达到六七百。这是个不容易出现的伤亡比例。
日军增援部队还在陆续到来,强渡乌加河的迹象并没消失。
为防万一,董其武亲率另外两个团第301团和第303团驰援乌加河,分别在郭景云团的东西两向延伸防线。
中日两军隔着乌加河互射、炮击。日军战机飞来,包括郭景云在内的董其武手下的三个团长都身负重伤,但他们死死咬住日军增援部队。日军眼睁睁地看着五原友军被歼。所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东京到五原,而是他们在河那边,你们在河这边,但就是过不去。
这种痛苦,日本人终于尝到了那么一点。
经激战,袁庆荣部击溃伪蒙军,并迫使汉奸杂牌部队倒戈,控制了旧城。
攻占五原旧城后,到一线指挥的傅作义以袁师为预备队,随时支援攻击新城的孙兰峰。他给孙下了死命令:3月21日天黑前务必围歼城内敌人。
城中日本人固守着两大据点。
一是特务机关所在的官钱局,坐镇这里的是水川伊夫以及一个叫作桑原荒一郎的机关长。这个水川,现在的职务是所谓绥西警备司令官。听上去挺吓人,好像官很大,实际上是个差不多临时自封的职务,实际相当于五原警察局长。除特务机关的日本人外,水川指挥的日警也已集中到这里。另一个据点,就是伪蒙军盘踞的屯垦处。
日本人占领五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坚固据点。这是他们的惯例。按日本人的认真程度,这两大据点最后弄得十分坚固,墙高壁厚,四周筑了碉堡,与据点形成联动火力网。
中国军队攻击两大据点时,几个小时内已牺牲了不少战士,但依旧难以将其攻克。
最后,一个连长想出办法:用山炮平射。先打掉四周碉堡,再集中火力轰击围墙。
怎么把炮位架设在二百米外的最佳位置是个问题。但办法总是有的。夜色中,中国士兵穿街绕巷潜行至敌人据点外二百米左右的一处河坡地,在那里架设好炮位,进行连续轰击。碉堡和围墙终被轰倒,中国士兵一拥而上,与日本人展开白刃战,桑原荒一郎以下将近五百名日本特务和警察几乎被全歼。水川伊夫趁着夜色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