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五原大战(第3/6页)
现在,大家盘着腿坐在土炕上。外面塞上的风像刀子一样切割着已被冻住的夜空。
傅作义和部队长们都穿着棉服,看上去比较臃肿,有的部队长甚至裹着被子。
傅作义面相温厚,任何时候看,都是个和善的长者。但此时,他面色极为凝重。包头之战确实取得了不小战绩,但并不完美。随后的绥西之战,因日军大兵压境,使中国军队损失不小。也就是说,前两仗中日两边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所以接下来反攻五原这一仗就极为重要了。
傅作义说:“今天不谈跟日军战力对比的问题,只说对敌情的掌握和部队间的配合。打包头那一仗,我认为咱们的情报做得不错,但配合出了问题。骑7师除破坏包头到归绥的铁路桥外,还担负着在包头外围阻击日军的任务,但怎么破坏完了路桥后就擅自脱离战场了?而且路桥破坏得也不彻底,这不应该是中央军的风格。”
骑兵师长叫门炳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期,河北东光人)。包头战后,傅作义直接给蒋介石发电报,寥寥几字:“门炳岳作战不力。”蒋得报后,立马把门撤职,召回重庆。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对傅作义,蒋介石是非常给面子的。
傅作义说:“每年三月中旬,绥西解冻开河。此时水急,沟渠溢满,道路泥泞,日军汽车、坦克和重炮难行,我们在中旬过后反击五原,在时令上最合适。”
1940年3月20日午夜,傅作义指挥部队反攻五原的战斗开始了。
五原分新旧城,守军有一万来人。在旧城,是蒙伪军的两个师;在新城,是汉奸杂牌部队的两个师以及日本特务机关、警察部队,这一堆人数量在800到1000之间。
第35军的7000多人,主力是那3000多没受伤的战士,人数显然薄弱。傅作义又调来一个屯垦旅和一个游击旅的各一部,把生力军人数提高到5000人。
孙兰峰新编第31师安春山那个团,经过多场大战,只有一百来号人了。这些人可谓九死一生。傅作义叫安春山把这一百多人组织起来,成立反攻五原突击队,担负攻打南门守军补给仓库的重任;孙兰峰新编第31师和屯垦旅以及游击旅一部直插五原新城;袁庆荣新编第32师攻打旧城;董其武的部队仍为总预备队,同时担负着在乌加河拦截从包头、固阳、安北方向过来的日本援军的任务;军直属骑兵部队监视伪蒙骑兵,另派一支部队在附近的乌梁素海警备,随时追歼从五原逃出的敌军。
此前,混入五原的情报人员已把城里敌人的分布情况摸得差不多了。
无论是当初打包头,还是这一次反攻五原,第一波突击队都是身着便衣。
傍晚时分,安春山在五原城外意外搞定伪军的一个团,投诚的这个团把五原城防全盘托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交代了当晚的口令。进攻前,一部分便衣队摸了进去,开始破坏城内通信系统。
午夜十二点,攻击开始。
安春山的突击队很快占领补给仓库,获得大量军需品,弥补了第35军两战下来军需不足的苦恼。
3月21日上午,孙兰峰新编第31师的士兵穿上伪军的衣服,乘乱混入五原新城,与潜伏下来的便衣队里应外合,发起攻击;袁庆荣新编第32师拔掉城外的据点后,顺势攻击五原旧城。
攻击中,袁师分成三支突击队,从三面同时攻城。激战中,袁师长身负重伤,身边战死了两个营长。
数百名日本特务、警察被包围于五原,陷入了被全歼的境地。张家口日军司令部接到急电。一切都不出冈部直三郎所料。这一下,田中新一也终于老实了。
田中小心翼翼地问:“是不是立即派兵救援?”
冈部问:“你说呢?赶紧给我派步骑兵!”
当日军的增援部队行进到五原东北的乌加河时,发现桥梁已被中国军队炸毁。
炸桥的是董其武师郭景云(行伍出身,陕西富平人)第302团。
日军占领五原后,在这里修了木桥。战斗打响前,郭景云带人去破袭大桥。
五原虽没驻扎日军,但在乌加河桥却有日军一个小队守备。
董其武告诉郭景云:“此战关键不在于五原方面,而在于能否在乌加河堵住日军增援部队。”
行动开始前,郭景云认为,如果还按团、营、连这样的建制,就太墨守陈规,不如把全团建制打乱。就这样,他重组了三支人马:炸桥队、突击队、火力支援队。郭团长手下只有一个营长(另外两个营长在绥西之战中殉国),新的营长还没补充上来。突击队由唯一的营长段锦堂担任;炸桥队由连长胡祥云担任;其余人员由郭景云指挥,把所有机枪和火炮集中起来,掩护突击队和炸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