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仑关(1939年11月~1940年2月) 筋疲力尽(第5/6页)
何宣把电话交给参谋长。
参谋长叫张琛,他对巢威说:“巢团长,军长已为你难过得流下眼泪。你还是服从命令,撤吧。”
巢威说:“战斗三昼夜,九十九步已经坚持了,只剩下最后一步。如果现在撤,如何对得起阵亡的兄弟?另外,如果我带部队撤,军心容易散,那样更容易被身后的日军围歼。参谋长放心,我必定完成任务,假如友军不能到来,我当与阵地共存亡,这是中国军人的荣耀,也是我46军的光荣。”
过了一会儿,张琛在电话那边说:“军长说了,支持你的意见。他还说,在你部不撤的情况下,军部不能先撤。军部就在你们后面,成功成仁在一起。万一有变,大家一起殉国。”
坚守中的巢威终于等来第一批援军。
当面日军发现有被包围迹象时,也害怕了。不过,由于巢威的部队伤亡太重,在最后的反攻时丧失力量,援军在包围上也没能做到最好,日军还是突围而出。尽管如此,巢威的表现已足够优秀。后来,蒋介石在柳州军事会议上数落其他将领,唯独表扬何宣。何宣说:“我军之功,多在第524团团长巢威。”
此时,日军开始进攻宾阳,想切断昆仑关与宾阳的联络线时,第2军军长李延年叫郑作民第9师放弃昆仑关。但这个师此时应受叶肇的节制。撤退时,出现溃散的一幕,参加过武汉会战田家镇大战的师长郑作民遭日机轰炸而亡,整个部队也垮掉了。
日军迂回宾阳,布防在南宁至宾阳公路正面的叶肇第37集团军也陷入崩溃,纷纷后撤。
蒋介石叫白崇禧指挥各部夹击向宾阳迂回的日军,白回复:“我各部伤亡太大,在日军迂回下,全线产生动摇,已无法展开攻击。”
一个月后,在重庆,召开各战区参谋长会议,何应钦总结了中国军队作战时的八个弱点。其中一个就是:正面作战部队常因敌人侧面迂回和威胁即行溃乱。
2月3日,赶来的日军第18师团接替第5师团阵地,重新攻占了昆仑关。宾阳县城在前一天傍晚亦陷落,桂南会战就这样结束。
会战中,日军被毙两千多人,自己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伤亡就不说了,十多万军队被击溃。虽然昆仑关的钉子一度拔掉了,但整个桂南会战仍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
蒋介石在1940年2月21日冷着脸飞到柳州,入住羊角山官邸,准备召开检讨会议。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人的炸弹也来了。
蒋在日记中写道:“午睡初醒,二时十五分,闻机声,命卫士审其方向,旋忽警觉敌机必来炸余,乃急披衣整装外出,其匆促之情,殆不啻于西安事变之初焉。余知敌机如来炸柳,其目标必在余,乃急入后山之上层防空洞。少顷,敌机二十余架齐向洞上投弹。旋又来袭,低空俯冲投弹,弹皆着洞上右方五十米至百米之山巅,计伤卫士十二人。”
日机是得到情报后专门来炸蒋介石的。
幸好蒋介石判断准确,反应快,闻敌机声后,就近藏到山下一个天然洞穴,否则必死无疑。这是他继武汉撤退后最惊悚的历险。蒋还是沉着的,转天仍按计划召开了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他开出八年抗战中最严厉的一张罚单。
对会战后期的溃退,蒋介石不能释怀,追问白崇禧,后者说:“当时守备南宁到宾阳公路正面的是叶肇的部队。”
蒋介石对叶肇说:“你是守过南京的,有功;但现在,该枪毙!”
叶肇解释:“第9师不听我指挥,擅自撤退,我也没办法……”
第9师干部说:“叶肇在战局发生重大转变时,毫无当机立断的决心……”
结果是,白崇禧“督率不力”,由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1940年春,白崇禧做主任的桂林行营亦降低一格,改为桂林办公厅,至1943年冬最终被撤,后设立赣州行辕,由顾祝同统一指挥长江以南各战区);陈诚“指导无方”,由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
直到抗战结束,张学良退出现役,腾出一个一级上将名额,白崇禧才重新晋级。陈诚直到1947年因冯玉祥退出现役才得以递补。
除白、陈之外,被惩处和查办的高级将领还有:第37集团军总司令叶肇扣留交军事法庭会审(“抗命避战,贻误大局”);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撤职查办(“优柔寡断,未能挽回战局”);第36军、第66军、第99军的仨军长撤职查办;第36军参谋长、第49师师长、第160师师长撤职查办;第9师师长郑作民因阵亡而免究,但该师番号被取消,改无名师;第135师师长苏祖馨也受到惩处,只是稍微轻一些——撤职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