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首战长沙(第5/6页)

这种迂回包围是那个时代的国军将领最怕的,连拼命三郎关麟征也是如此。

好在此时由通城南犯的第33师团进展缓慢,没能从另一翼侧击,所以关麟征部在接下来的后撤还是比较从容的。

中路日军渡过新墙河后,9月26日过汨罗江,三天后出逼近长沙以北的捞刀河。

就在这时候,两个同样脾气大的人顶起牛来。按薛岳的部署,要在长沙以南浏阳河谷与日军决战,计划遭关麟征反对。关的意思是:“同样是诱敌深入,诱至长沙以南跟诱至长沙以北区别不太大,但在舆论上却极不同,诱敌到长沙以南,有放弃长沙之嫌,是会被报纸骂的。”

薛岳断然否决,说:“我自不会放弃长沙!”

关麟征二话不说,直接跟蒋介石发了封电报,陈述己见。

关麟征的脾气前面说过。再举个例子,当年“西安事变”爆发,关和自己黄埔1期的同学胡宗南都驻军西北(一个在宁夏,一个在甘肃)。胡宗南持重,恐伤及蒋介石,力主等南京的消息,最好和平解决,认为这是上策,下策是以胡、关两军为主力,立即兵发西安。

胡宗南对关麟征说:“校长处于危险中,雨东(关麟征的字),雨东!何去何从?!”

听到胡宗南的话,时任第25师师长的关麟征勃然大怒,说:“吾兄糊涂!校长乃全体同学之校长,非兄一人之校长。弟爱校长,急于拯救校长脱险,并不亚于吾兄!且吾兄之下策,即弟之上策也。”

随后关麟征发电报给驻在汉中的第51师师长王耀武,要他跟自己一起进军西安,营救蒋介石。后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听了胡、关的事,对二人的表现都很满意。

可以说,除蒋介石外,关麟征没惧怕的人,包括陈诚、薛岳、汤恩伯这样的角色。

关麟征发电给蒋介石时,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正在说服蒋介石放弃长沙,退守衡阳,不过又没具体的跟进措施。侍从室负责军情的唐纵回忆,白的计划叫军令部皱眉;陈诚回忆则是,因参谋总部的高参们都支持白的意见,所以蒋介石“勉从其议”。

蒋介石叫白崇禧和陈诚一起入湘协助薛岳“处理军机”。

白、陈二人直飞桂林,又从那里乘专列驰至湖南株洲以南的渌口,薛岳已把战区长官司令部迁到这里。

会面后,薛岳力陈:“军人守土有责,且日军攻湘,未见重兵,何言轻撤?我当一方面固守长沙,一方面诱敌于浏阳河谷,与之决战。”

白崇禧说:“长期抗战,以空间换时间,保全实力为急务。”

薛岳道:“空间换时间,自是我方战略,但亦当与敌接战,对其层层消耗,若不能消耗敌兵,空谈空间换时间,则是自欺欺人!现若轻弃长沙,我上无以对中央,下无以对国人,从今不敢再穿军衣了!”

白崇禧一时不知怎么反驳,只说放弃长沙是蒋介石点头的。

陈诚有点矛盾,蒋介石叫他和白崇禧过来,本是想说服薛岳退出长沙。可实际上呢,从内心深处来说,他又觉得在长沙可以一战,尤其看到薛岳固执己见后,更不忍泼冷水。

陈诚自言自语道:“汨罗不战,退长沙;长沙不战,退衡阳;衡阳不战,退桂林……如长此退却,广土亦有尽时,究在何地可以一战?我为二公计,不如且就当前敌我情势,研究我军有无一战之可能。”

薛岳说:“士气未挫,可以一战,除极少数部队失去联络外,余均英勇任战。”

白崇禧见事已至此,就没再坚持。从此,白、薛二人更是相互冷眼。陈诚安慰了一下白崇禧,对薛岳说:“你可筹划反攻。其余事,由我去对委员长说。”

经斟酌,蒋介石还是批准了薛岳的计划。

蒋介石对陈诚说:“你必须把我的话传达清楚,我从没讲过大军全部南撤,我叫薛岳撤出长沙,是叫他向两翼转进,随时保持对敌寇的侧击势态。”

就在这时候,关麟征的电报到了,蒋觉得关说的也不错。最后的结果是,蒋从了薛,薛从了关。

对不憷自己的人,薛岳倒也另眼看待,随后把自己的嫡系欧震第4军交由关麟征指挥。彭位仁第73军、李觉第70军也划到关部。就这样,关麟征指挥6个军在长沙以北捞刀河摆出跟日军决战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