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首战长沙(第4/6页)
日军开始行动后,第106师团率先对南昌外围的高安发动牵制战。
第106师团换了师团长,垂垂老矣的松浦淳六郎终于回国钓鱼、种地、写回忆录去了。新任师团长是个叫中井良太郎的无名之辈,上任师团长前不知在哪儿蹲着。不过这小子打仗还是有一套的。在他的指挥下,第106师团的一万来人,竟然在罗卓英、卢汉、王陵基三个集团军中左突右冲,黄鼠狼般穿梭于高安、修水、武宁等地,在战术上确实起到了牵制作用。薛岳派王耀武第74军去围猎。第106师团在第74军的封堵下,虽然挨了一记重拳,但仍跳出了包围圈。
按计划,打完这次会战,第106师团跟第101师团将调回国,士兵全部复员。但在回国的路上,东京一道命令,叫第106师团留下,立即开赴华南参加汕头之战。战役结束后的转年3月,师团就地解散,士兵被塞到其他部队,番号也被取消。这个师团就以这样的方式人间蒸发了。
主战场上的第33师团从鄂南通城向东进行迂回,意在跟中路日军合击新墙河南岸的中国军队。薛岳早有洞察,派杨森第27集团军拦截。初次实战的该部日军手有点生,因行动缓慢一度被友军讥笑(该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参加缅甸仁安羌之战和印度英帕尔之战)。就在这时候,鄂南、赣北的日军都动了,第3师团上村支队随即由舰船载着从洞庭湖登陆,袭击了营田要塞。
作为中路主力,集结在岳阳的稻叶第6师团和田中第13师团奈良支队,开始强渡新墙河,进而沿岳阳到长沙的大道和粤汉铁路南犯,第一次长沙会战全面打响。
扼守第一道防线新墙河的,是关麟征的部队。
关麟征已升任第15集团军代总司令(薛岳一直担任这个集团军的总司令),除起家部队张耀明第52军外,还指挥着陈沛第37军、夏楚中第79军。关把张、夏两军放在新墙河南岸既设阵地的左右两翼,陈部少量部队放在洞庭湖跟湘江的交汇处营田要塞,主力作为总预备队陈于新墙河与汨罗江之间。
虽然薛岳的战略是诱敌深入,但实际上第一次长沙会战从一开打就极为激烈。
张耀明第52军第2师第3营在斗篷山死守阵地,在与第6师团的搏杀中,几乎全部战死。营长胡春华因战斗之初受重伤被抬下火线而保存性命。在同样激烈的雷公山之战中,第52军第195师第3营,在史恩华少校率领下,对阵第13师团奈良支队。师长覃异之(黄埔军校2期,广西都安人)给史恩华去电话,告诉他可相机撤退。
覃异之说:“我军此番诱敌深入,你部已完成任务,可迅速回撤。”
史恩华答:“诱敌深入诚然为战略,但关键在于层层消耗敌寇,如不能消耗敌寇,则无法给其最终一击。故恩华决意死守,给其以最大消耗!”
打到最后,史恩华残部还剩下不到百人,他叫部下把剩余手榴弹的保险盖都打开,在日军攻上来时,下令全部扔出去。
说到投掷手榴弹,第20集团军总司令的霍揆彰曾谈到很多士兵忘记拉弦这件事。因为在打下某个日军扼守的阵地后,总会发现阵地上中国士兵扔的手榴弹还完好无损地趴在那里,究其原因:“均由于士兵未能练习投掷,致临事张皇,或则护盖亦未拴去,或则拴去护盖而不及拉引琴线,致予敌以还掷之机会者甚多……”
但在雷公山,史恩华的部下没有浪费一颗手榴弹。
乱世崩飞中,史恩华大吼:“刺刀!上刺刀!”
史营长拎起一支步枪,翻身跃出壕沟。这样的镜头在那个年代太常见了,所以当你觉得似曾相识时——哦,紫金山上的罗雨丰营长也是如此啊。告诉你:就是这样。正是这重重叠叠的相同场面构成了一道铁打的脊梁。鬼子可以踏过去,但那脊梁却弯不了。
史部血战五天,全营战死,少校时年29岁。
守营田的是陈沛第37军的一个师:罗奇(黄埔军校1期,广西容县人)第95师。从洞庭湖乘舰艇而来的上村支队登陆后,营田一线陷入激战,第95师第570团营长苗振华同样率部死守不退,最后全营为国捐躯。
胡春华、史恩华、苗振华,这三位30岁上下的营长是当时抗战军人之缩影。
新墙河南岸告急后,陈沛奉命带一部人马由营田方向驰援关麟征主力。与此同时,薛岳命驻长沙附近的李觉第70军派出有力一部(唐伯寅第19师)去支援营田的罗奇。关麟征部虽有陈沛支援,但杀过来的稻叶第6师团和第13师团奈良支队战力太过强悍,加上第3师团上村支队已经冲破营田防线,关部主力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