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沪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腹背受敌(第8/8页)
一路上,几个部队长视野所及,驾驶汽车运送伤员的,都是青春勃发的童子军。
有这样的少女,有这样的国民,作为这个国家的军人,还能说什么?又如何不与倭寇血战?一时间,唐伯寅等几个部队长热泪盈眶。
就这样,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破灭了日本三个月征服中国的幻梦;同时,为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和文化资源的内迁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显示了国家持久抗敌的决心,正如11月11日俞鸿钧市长在《告上海人民书》中所说: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1] 龙骧号由横滨造船厂建造。1929年11月26日开工,1931年4月2日下水,1933年5月9日完工。龙骧号的舰桥是在甲板下方横穿而过的。虽然排水量不大却能够容纳三十架以上的飞机,一般用来支援登陆作战。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时,龙骧负责单独空袭瓜岛机场,归途中遭遇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的舰载机袭击,中4弹1雷后沉没。
[2] 1920年,在浅野造船厂开工建造,是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舰。于1922年12月建成服役,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
[3] 加贺号航空母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原始设计是战列舰,作为“八八舰队计划”的一部分,1920年7月开工,由神户川崎船厂建造。1921年11月17日下水。
[4] 统制派前身,成员包括:金谷范三,南次郎,畑英太郎,阿部信行,本庄繁,松井石根,小矶国昭,杉山元,畑俊六。宇垣派阀脱胎于长州阀却又没有长州阀那样严格的出身限制,因此也被称为“准长派”。
[5] “土”为十一,“木”为十八,该系包括罗卓英、周至柔、林蔚、夏楚中、戴之奇、李树森、霍揆彰、黄维、彭善、陈沛、方天、方靖、胡琏、罗广文等人。
[6] 一块小布片,士兵出征前由妻子或母亲在路人的帮助下一针一针缝制,带上它被认为能在战场上逢凶化吉。
[7] 与中国资产阶级右翼党团关系密切的私营报纸。前身为1907年12月 5日在上海创刊的《时事报》和1908年2 月29日创刊的《舆论日报》。前者主编是汪剑秋,后者主编是狄葆丰。两报于1909年合并,定名为《舆论时事报》。1911年 5月18日改名《时事新报》,由汪诒年任经理。